萧红的作品如下:
1、《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2、《生死场》:《生死场》是中国三十年代东北文学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
3、《马伯乐》:《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4、《旷野的呼喊》:《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5、《小城三月》:《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
萧红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的是东北农村死气沉沉的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她也有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枝奇葩。萧红的第二部著名作品是唱片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也作者自己的家乡作背景,描述了呼兰人民的生活,北方的风土人情,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等等。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1933年3月,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展出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可纪念的枫叶》、《静》、《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萧红最早(1932年)创作的诗歌.
《幻觉》是萧红认识萧军后,创作的一首诗歌(1932年7月30日),后发表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一篇纪实散文《弃儿》(载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一篇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牵牛坊”是画家冯咏秋的宅院,因院内种植牵牛花而得名,是位于道里水道街(今道里兆麟街)的一处平房.萧红、萧军经常到这里参加左翼文化人的聚会,常来的还有罗峰、白朗、金剑啸、舒群等人.通过与他们接触,使萧红开阔了眼界,增加了文学知识,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共产党员爱国进步思想的影响.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9年中,她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三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子》另有《商市街》、《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等三本散文专集,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作品.萧红独特的创造在于她打破了现代文学中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取得另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萧红小说正是以其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的文体风格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本作品中编选的小说大多是经较典型的“萧红体”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还是她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逃难》、《马伯乐》等幽默的讽刺类作品在萧红的创作中并不多见,既是学术界萧红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也是读者较少阅读的.但从这些作品中可见萧红多方面的创造才能,因此我们也将其选入,作为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萧红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名气远不如张爱玲,但其作品的专业认可度一点都不差。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代女作家,鲁迅曾经称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一评价既是对萧红文学创作才华的首肯,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是东北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呼兰河传》,鲁迅和茅盾分别为《呼兰河传》作序,是确定了萧红的文学地位的扛鼎之作。
萧红是全能的作家,可以驾驭多种题材,大能写出史诗《生死场》,文笔粗粝冷峻,令人触目惊心;小能写缠绵哀婉的《小城三月》,儿女情长,温柔细腻;还有乡愁与思考并举的《呼兰河传》,甚至还有女家作都不太擅长的讽刺体的《马伯乐》。《生死场》表面写得是抗日战争,实际上写得是人性。,萧红对人性的表现,对土地的热爱,这些就全部转移到民族斗争上了,她对人性、人类性的表现深度就消失了。这是萧红对文学的理解,她提出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这是她的文学观。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宗法社会,生活像河水一样平静地流淌。萧红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写出了人类的命运,具体地说是农民的命运,他们连最起码在生存线上的权利都没有,这是她高出一般作家的地方。这里不只是阶级论,还有文化学、人类学的视点。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前有沈从文,萧红之后有汪曾祺一系列的作家,她正好是在中间位置。她对传统的批判、个性化的表达,其实是更接近文学本质的作家。
萧红像鲁迅一样,过早地蒙受了婚姻的创伤,而且患有肺病,身心严重受损。对于无法返回的故园,两人都怀有热烈而沉郁的乡土情感他们的小说,诗一般地散发着大地的苦难气息。萧红始终踏实得探在人民的宽厚土壤之上,坚定得站在民间立场,始终心系人民,书写黑土的山水,故乡的男女,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乡土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