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是一本2010年10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齐邦媛 。
内容简介
作品通过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写出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巨流河,在清代就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借着父亲齐世英的经历,串联起一代铮铮铁汉们在侵略者炮火下头可抛、血可洒的气概与尊严;一是从自己诞生、童年写起,战火中逃离至重庆,八年间受南开中学与武汉大学教育,受业于名师,得文学启蒙,大学毕业后落脚台湾展开学术事业,成为台湾文学推手。
关于《巨流河》一个人太愉悦或者太悲伤的时候,都不是适合下笔的时候。但是有些东西进了心里,就是一辈子,甚至会在细微末节的地方改变你,甚至会在更深远的时光里改变你对许多人与事的决议。这是一本好书的力量,这是阅读的力量,是沉下去深深将一颗心和头脑全付交给文字后获得的私人享用。这是随着年龄痴长后截然不同的一种体验。
还有一处最大的感慨,是不管是作者还是她父亲,总之是他们所属的那个群体,谈起中国现代史,格局实在小的可以。譬如作者与她的父亲齐世英一样,还有她提到的一个采访过辽沈战役的国民党随军记者,晚年回顾辽沈战役,还认为辽沈战役失败的原因。而早在土鳖建国之初的1950年代,中国大陆上的一个普通南方士兵,在经过东北去朝鲜时,就已经有了看到东北的工业建设新气象,暗自发誓“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建设局面,说什么也不能让外敌来打断”的觉悟。
作者一生所遇之人大多秉行良知,聪慧优雅,既有机遇的幸运,也有她自己的努力。纵然批评者要说她在这样一个圈子里必然不可能懂得大地上种种丑恶和仇恨,她之所以洁净,正因为她所出之地并非污泥。我同意她写的绝非中国那一段苦难的全貌,她也不会懂得为生存挣扎时不可避免的麻木和卑鄙很多时候不能归咎于那些所行不义的人,但我想指出的是,正是她的这种洁净显得分外可贵,而且分外值得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劫难中尊重和保护。我们应该庆幸有她在,我们应该自责我们曾如此无情地扼杀了那些不与我们在黑暗时期同流合污的人。比起不得已的下作,嫉恨这些洁净的灵魂是我们在三十年间犯下的更大的错。
书中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她到了台湾之后的生活和工作,她选择了学理科的丈夫罗裕昌,接着遇到大陆移民潮,从白色恐怖到解严,再到2010年的台湾。似乎经历了战争的恐惧、张大飞的死和文学的历练之后,台湾的种种成了云淡风轻的事。齐邦媛有条不紊的叙述,相较前半段而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没有至纯至深的爱情,没有至浓至烈的国仇家恨,没有初识文学时对灵魂对深沉的震动。剩下的是家庭的责任、工作的挑战和对知识的追求。按照齐邦媛自己的话来说,童年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却在少女时期重新从文学中捡回,直到去了台湾,似乎一夜之间成年。看这本书,会真的发现,台湾跟大陆真是一脉相承,却又格局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