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一般是怎么传染的?

抓鸟2023-02-19  28

分类: 医疗健康 >>传染科

解析:

病原体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不但适应在机体的一定部位发育、繁殖,并且也适应在宿主机体外的自然条件下暂时存活,尔后再侵入一个新宿主,循此世代绵延,以维持病原体作为一个生物种的存在。此种更换宿主的过程,在流行病学中称为传播机制(mechani *** of tran *** ission)。各种传染病的传播机制可概括为三个阶段:①病原体自宿主机体排出;②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③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体内。

传播机制的第一阶段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位有关。例如,痢疾及霍乱的病原体是经口进入体内而定位于肠道,之后,经过繁殖,病原体从定位处随粪便排出。传播机制的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继续,它直接受第一阶段的制约,间接受病原体在体内定位的影响。例如,痢疾及霍乱的病原体均定位于肠道,它们都随粪便排出体外,但霍乱弧菌在小肠粘膜寄生,痢疾杆菌在大肠粘膜上寄生,由于定位的细微差别,两种病原体被排出的频率及随同的排泄物性质又有不同。

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 *** ission mode of tran *** ission,mode of spread)。具体说,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内传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

(一)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 *** ission)包括下列三种方式:

1.经飞沫传播(droplet tran *** ission)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纤毛上皮细胞的碎片里,当病人呼气、大声说话、嚎哭、打鼾、咳嗽、打喷嚏时,可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粘液飞沫,体积较小(约15~100μm),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不久(通常不超过几秒钟)。飞沫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病人或携带者周围的密切接触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经此方式传播。拥挤的临时工棚、看守所或监狱、旅客众多的船舱、车站候车室是发生此类传播的常见场所。

2.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以较大的飞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为尘埃。落在衣服、床单、手帕或地板上。当整理衣服或清扫地面时,带有病原体的尘埃飞扬而造成呼吸道传播。凡耐干燥的病原体,皆可经此方式传播,如结核杆菌、炭疽芽孢等。

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大多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一般多见于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人们常在儿童时期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对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儿童多见,故常称为“儿童传染病”。影响空气传播的因素很多,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关。

(二)经水传播

经水传播(water-borne tran *** ission)包括两种传播方式。一类是由饮用粪便污染的水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另一类是由于与“疫水”(感染的水体)接触而引起的疾病。

经饮水传播的疾病有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强度取决于水源类型、供水范围、水受污染的强度及频度、病原体在水中存活时间的长短、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卫生习惯等。

经饮水传播常呈爆发或流行,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相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除哺乳婴儿外,不拘年龄、性别、职业,凡饮用生水率相似者其发病率无差异,暴饮生水者,发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难从水中检出病原体。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经净化后,流行或爆发即可平息。如水源经常被污染时,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特点。

经接触疫水(感染水体)传播的疾病,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其病原体主要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此类疾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如在流行区游泳、洗澡、捕鱼、收获、抢险救灾等暴露于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节性特点,一般在水网地区较常见,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呈爆发或流行。

(三)经食物传播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tran *** ission)。

引起食物传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的情况:如感染绦虫囊虫的牛、猪,患炭疽的牛、羊,患结核或布鲁菌的乳牛所产的奶,沙门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牡蛎、蛤、贝壳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经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发生大规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达20余万人。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证实这次流行为甲型肝炎流行。调查发现,这次流行是由于当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饮食习惯。毛蚶等贝类水生物养殖区水体因受污染而引起这次大规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饲养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被污染。常见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触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涤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经空气、飞沫、尘埃使食品污染;④携带病原体的昆虫、鼠类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经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动植物等。

食物传播与食物性质、污染程度、饮食习惯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有关。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发病者吃过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累及人数与吃污染食物的人数有关;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

(四)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contact tran *** ission)包括两类传播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 *** ission)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

2.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 *** ission)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

间接接触传播所引起的传染病,病例多呈散发、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传播;无明显季节性,流行亦较缓慢;通常多见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不佳者。如切实改善公共卫生条件及个人卫生习惯后,可以减少或制止发病。

(五)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tran *** ission),指经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而传播的传染病。

1.经节肢动物的机械携带而传播 如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后者一般只能存活2~5天。当它们觅食时接触食物、反吐或随其粪便将病原体排出体外,使食物污染,人们吃了这种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时而感染。

2.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处于菌血症、立克次体血症、病毒血症、原虫血症的宿主,使病原体随宿主的血液进入节肢动物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及(或)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内有的经过繁殖,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蚊体内;有的经过发育,如丝虫病的微丝蚴在蚊体内数量上不增加,但需经过一定的发育阶段;有的既经发育又经繁殖,如疟原虫在按蚊体内。节肢动物自吸入病原体至能够感染易感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换言之,吸血节肢动物感染病原体后,不立即具有传染性,必须经过一个外潜伏期后,方有传播能力。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为数极多,其中除包括鼠疫、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外,还包括200多种虫媒病毒传染病

节肢动物的孳生繁殖和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它的媒介作用也受后者的影响。所%

1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血吸虫病病人

血吸虫病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及无症状的感染者。而血吸虫携带者将含有活卵的粪便排入水中,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家畜和野生动物

感染血吸虫病的家畜和动物也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也称为保虫宿主。

家畜包括:黄牛、水牛、奶牛、山羊、绵羊、马、骡、驴、猪、犬、,猫、兔等。

野生动物包括:家鼠、白鼠、沟鼠、野鼠、猴、獐、麝鼩、鹿、獾、貉、豹、野猪、野兔、野猫等。

2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环节众多,首先由病人或者保虫宿主随粪便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并在其体内发育繁殖,最后形成尾蚴,自钉螺体内逸出。

而当尾蚴遇到人体或者保虫宿主,就会从皮肤侵入体内。因此血吸虫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3 血吸虫病的易感染群

基本上所有人都对血吸虫病易感,只要人体与疫水接触,就会被感染。并且病人可重复感染,也就是说疾病经过治疗和康复后,还可再次被感染,无免疫性。

其他脊椎动物,如猫、狗、羊、兔等,也易感血吸虫病。

因此无论是青壮年还是老人、小孩,都需要注意预防血吸虫病。

4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1.不在有钉螺分布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2.因生产生活不可避免接触疫水者,可在接触疫水前涂抹防护油膏,预防血吸虫感染。

3.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早期治疗。

一、什么叫血吸虫?

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血吸虫种类繁多,在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中,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二、血吸虫病在哪里流行?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我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血吸虫病)。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省,但在上述范围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

三、血吸虫病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从西汉古尸发现的血吸虫感染者来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解放前,许多人惨遭血吸虫病的危害而丧生,有的村舍也因血吸虫病而被毁灭。患了血吸虫病的病人,早期可以不出现症状,或者可以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乏力等症状,但是,一般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天长日久,重复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小孩患了血吸虫病则影响生长发育,长不高,智力低下,看起来就象小老头一样;妇女患了血吸虫病则月经不调,影响生育,并缺乏生活乐趣;如果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则腹腔里就会长腹水,肝脾肿大,表现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有的还会大呕血,真是吃得做不得,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和生活,靠劳动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就是影响生命、生产、生活、生长、生育之“五生”。

四、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五、什么是疫水?

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血吸虫的尾蚴。人畜若接触了疫水会被尾蚴侵入,导致感染血吸虫病。

六、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

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血管里产卵。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卵会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七、人感染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二是生活性感染。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八、什么是钉螺?

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它是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螺蛳。形状呈圆锥形,长度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4mm,螺壳表面有纵肋,螺旋一般为6~9个,主要分布在洲滩、沟渠(农毛小沟渠为主)水线上下1m的范围内。稻田中钉螺主要分布在进水口和田埂附近。

九、怎样防治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防治,首先是防,其次是治。防就是想办法预防血吸虫感染,防止人和牲畜得血吸虫病;治,就是治疗已经患血吸虫病的人或畜。

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人畜不要到有螺的河,堰,沟渠,池,塘等处洗衣物,中、小学生特别要注意不要到这些地方戏水、洗澡。如非得要到这些有螺环境去劳动生产,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穿胶靴、戴手套或在身上涂抹防蚴霜等等,避免皮肤与水接触。

积极消灭钉螺。消灭钉螺是预防血吸虫感染最根本的措施,没有钉螺,就不会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消灭钉螺,一是药物杀灭;二是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新沟,填有螺旧沟。

积极检查治疗血吸虫病。要知道自己是否患血吸虫病,应积极接受血吸虫病检查。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检查,成人在住家所在地接受防疫人员上门检查。目前,检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粪便沉孵检查、皮内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环卵试验等。经过检查确诊有血吸虫病后,无论自己有无症状或体征,均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治疗用的药物叫吡喹酮,此药毒性低,疗效好,服用方便。

十、什么是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亦可发生。从理论上讲,任何初次感染者均应表现为急性感染,但在临床仅一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急性血吸虫病,这可能与感染度和机体对疾病的个体反应性差异有关。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人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感染方式以游泳、嬉水、捕鱼虾。打湖草、抢收夏熟作物、防汛等为主。特别调详细询问病史,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至今仍有极少数偏僻的山区农村尚未查清有无血吸虫病流行。

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此即尾蚴性皮炎,可由两种尾蚴引起,一是日本血吸虫尾蚴,另一是非人类血吸虫尾蚴。在临床病史记录的尾蚴性皮炎,两者无法区别。

潜伏期: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的时间,平均约40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潜伏期最短者14天,最长者84天,平均41.5天。大多数病例出现在35天以后,此时血吸虫已交配产卵,虫卵内毛蚴成熟,血液内出现大量虫卵抗原物质。少数病例潜伏期短于25天,此时粪便中尚无虫卵,其急性期症状可能由童虫发育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引起。

发热: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发热的高低、持续期限与感染度、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其他全身症状大致与发热平行,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相差可高达4℃发热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①低热型,约占1/4病例,亦称为轻型。一般体温很少超过38 ℃,全身症状轻微。常可自行退热。在慢性血吸虫病重复感染时,常出现此种类型发热。②间歇型与驰张型,在占病人多数,尤以间歇型为多见,亦称为中型。典型者午后体温上升,临晚高热可达40℃,午夜后体温降至正常或38℃以内,常伴畏寒、多汗、头昏、头痛,很少见有寒颤,也少见烦躁不安,热退后自我感觉良好。③ 稽留热型,约占5%,属重型。体温持续在40℃上下,波动幅度较小,可伴有神志迟钝、昏睡、谵妄、相对缓脉等毒血症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限从数星期至数月不等,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期间毒血症症状常不明显,不发热期间自我感觉尚好。有部分轻型和中型病人,即使不经特效治疗,亦可自行退热,转入慢性期。重型病人一般不能自行退热,如不予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腹水而导致病死。

胃肠道症状:急性血吸虫病病人食欲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大便3~5次/日,严重者可达每日20~30次,常带粘液和血液。重症病例粪便呈果酱状,多伴有腹痛,偶有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部分病人可有便秘,少数病人可出现腹水,其成因不同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可能由于肝、肠急性虫卵肉芽肿的广泛形成,导致肝内窦前门脉高压和肠淋巴渗液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为急性血吸虫病又一个重要症状,见于50%左右病例,多表现为干咳、痰少,偶可痰中带血,听诊肺部偶可闻及少许干性罗音或湿性罗音。

肝脾肿大: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绝大多数见肝脏肿大,左叶较右叶显著,可有肝区疼痛。检查见肝质地较软,表面平滑,有明显压痛。肝肿大一般在剑突下50cm内。半数病人有脾肿大,质软,无压病。

其他征象:常见有面色苍白、消瘦、乏力、头昏、肌肉关节酸痛、荨麻疹等。个别病例出现偏瘫、昏迷、癫痫等胸型血吸虫病症状。

血液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绝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一般在(10~30)×10 9 / L,,亦有超过50×10 9 / L者。嗜酸粒细胞一般在15%~50%间,偶尔可达90%。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红细胞沉降率加速,部分病人尿检可见少量蛋白质,但管型及红细胞罕见。肝功能试验以丙种球蛋白升高较为常见,部分病人ALT轻度升高。免疫学检查可见血清IgM、IgG与IgE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多呈阳性。血清循环抗原检测阳性率达90%~100 %,环卵反应在感染后l个月以上几乎I00%阳性、血清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抗体阳性率亦接近I00%。感染5星期后,连续3次粪便沉淀孵化检查虫卵和毛蚴阳性率可接近100%。部分病人血清 异嗜凝集反应和肥达反应可呈阳性,诊断时需加注意。

X线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肺部X线检查,视急性期不同阶段而异,可有絮状、绒毛斑点阴影,粟粒阴影较少见,常对称地分布于两侧,以中下肺野为主,肺门边缘模糊,肺纹理增多,粗糙紊乱,伸展至肺外侧。这种病变持续3~6个月多消失,杀虫治疗可使消失过程加快。

乙状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可见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直肠与乙状结肠病变以充血、水肿为主,粘膜活俭虫卵检出率为50%,较慢性血吸虫病力低。腺体增生可致息肉。

B超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腹部肝B超检查所见主要为肝、脾肿大,偶有门静脉内径与脾静脉增宽,肝回声增强,增粗,即荧光屏上见光点增加、增粗。

十一、急性血吸虫病如何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对体温在39℃以上,中毒症状明显或有严重毒血症、脑膜脑炎症状的病情重的病人,在病原治疗前应予以支持和对症治疗。

支持和对症治疗:

1、加强护理:早期卧床休息,记录24 h出入液量,2~4h测血压1次。有休克者,按医嘱测量血压并稍抬高下肢,对高热者物理降温。

2、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与液体,口服维生素B、C等,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症状的病人,可考虑补充水、盐或能量物质。成人输液量每日2 000 ~ 3000 ml,输液的种类应视病情而异。若无明显失水,可用5 %或 I0 %葡萄糖溶液 I000~2000 ml,每I000 ml中加入 I0%氯化钾 I0 ml及维生素 C1~2 g;对高热多汗者,每日加生理盐水 500~I000 ml,葡萄糖与盐溶液量之比为1:1;对有大量水分并伴有离子丢失者,必须注意补钾,每500 ml的5 %或10 %的葡萄糖或复方氯化钠液体中可加入I0%氯化钾10 ml。应尽量动员病人口服,口服不足的部分由静脉补充。病情危重青,时考虑小量输血。

3、退热: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大量虫卵抗原的强烈刺激所表现出的毒性过敏反应。所以对一般轻型、中型病人,直接使用杀虫药物杀灭虫体,控制抗原物质产生,即可逐渐退热。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退热作用。

非特异性退热药物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对高热或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于病原治疗前或同时合并应用,可增进退热效果和改善病情。轻型病人一般不需使用激素治疗;中型病人可短期应用并以口服为主;重型病人宜将激素加在输液中静脉滴注。常用的皮质激素有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及泼尼松等。氢化可的松 100~300mg/d,加入 5%或 I0%葡萄糖溶液 I0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泼尼松 30~40mg/d,分 3~4次口服;地塞米松 4.5~6.0 mg/d,分3次口服,或 I0~20mg/d加入5%~I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重症高热者,开始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在输液中静脉滴注,待遇热后改为口服。使用激素时间不宜太长。在体温降低、症状改善后,即可逐渐减量并维持l星期左右。使用皮质激素时,宜同时口服I0%氯化钾,每次 10 ml,每日3次。合并有粪类圆线虫感染的病人,在有效驱虫之前不可使用激素,以免产生免疫缺陷,而造成幼虫播散型超度感染,严重者可致病人死亡。

4、抗休克: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呕吐、腹泻病人,。可采用 I0%葡萄糖溶液 500 ml ,复方氯化钠500 ml,11.2%乳酸钠100 ml,静脉滴注。有酸中毒时,可用5 % 碳酸氢钠100 ml 缓慢静注或滴入。有中毒性休克时.则应用氢化可的松 200~400 ml/d或地塞米松 30~40mg/d,加入I0%葡萄糖溶液500一1000 ml中,静脉滴注。激素一般使用2~3天,待休克控制后即可停用。有微循环衰竭时,需加用胶体溶液,可用血浆100-200 ml或500 ml右旋糖酐40。对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者,可用美芬丁胺(恢压敏)20~40 mg或多巴胺 20~60 mg或异丙基肾上腺素0.5~1ml,加入 5 %或10 %葡萄糖溶液 500 ml中,静脉滴注。对有四肢温暖、面部潮红者.则应用去甲肾上腺素2 ~5 mg(从低浓度开始)或间羟胺(阿拉明)20~40 mg.加入10 %葡萄糖溶液2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

5、补充能量与抗感染:对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每日从静脉内补充行葡萄糖不宜低于200g。或用能量合剂,如并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6、合并疾病的治疗: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常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在病原治疗前,宜先行驱虫治疗,可减少病原治疗药物的胃肠道后应;加大合并伤寒、痢疾、钩端螺旋体感染,均应用特效抗生素先予治愈;如合并肺结核.可在抗结核治疗中,适时用吡喹酮予以病原治疗。

7、病原治疗:

对轻型及体温在39℃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病人,可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重型病人,先予支持治疗,治疗合并疾病,改善机体状况,再择机作病原治疗。病原治疗药物当以吡喹酮为首选。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吡喹酮用量,成人总量一般采用 120 mg/kg体重(儿童140 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天及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吡喹酮见效快。轻型病人在服药1个疗程后2 - 4天内,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中型或重型病人需治毕1星期或更长时间体温才降至正常,约50 %的病人于服药后当天可发生伴有寒颤、高热等类赫克斯海默反应,最高体温比治前可升高1℃左右,出现体温“反跳”现象。对服药前体温已降至正常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吡喹酮用量可按慢性血吸虫病疗法进行治疗。对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热不退者,如无其他病情,可在停药两星期后重复1个疗程。

十二、什么是慢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非疫区人群进入疫区,偶尔接触疫水,轻度感染,未表现急性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临床症状,未引起注意,可误诊他病。经半年至l年左右有可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病变,或B超检查肝脏有回声增强、增粗改变。更为多见的是流行区居民,由于常与疫水接触,经少量、多次感染后获得一定免疫力,居民对血吸虫各期抗原,特别是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耐受性,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临床可分为以下数型。

1、无症状(隐匿型)

主要为隐匿型间质性肝炎,病人健康与劳动力未受影响,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脏或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这类病人在流行区颇为多见,尤其是轻流行地区。此外,在城市居民、工人和部队战士中的无症状病人,由于已离开疫区,且接触疫水少,体内虫数少,病理改变轻微,粪便虫卵量少,诊断困难,常需血清免疫反应、直肠粘膜活检或B超协助诊断。无症状型病人终身无显著临床表现,但亦可因重复感染、饮酒、营养失调、感染肝炎病毒 而出现明显症状与体征。

2、有症状

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是间歇性出现。腹痛、腹泻或粘液血便常于劳累或受凉后较为明显。休息时减轻或消失。轻度者腹泻,每日2~3次,粪内偶带少量血液和粘液;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粪便等。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能从事体力劳动。肝肿大较为常见,表面平滑,质稍硬或充实感,无压痛,已多有脾轻度肿大。有时在下腹部 可摸及质硬且固定的大小不同的包块,此系虫卵沉积在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所形成的纤维性肉芽肿,此情况在全国解放初较为常见,主要是反复感染,又未获及时、有效的杀虫治疗,目前已不多见,需与结核、肿瘤进行鉴别。血象可见嗜酸粒细胞增高及轻度贫血。肝功能试验,除血清球蛋白与丙种球蛋白可增高外,丙氨酸转氨酶等均在正常范围。反复粪便检查虫卵或毛蚴可获阳性结果。直肠粘膜活检90 %以上病例可找到虫卵,多为变性虫卵。血清环卵反应、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抗体可获 90 %以上阳性结果,而病人的循环抗原可有70%~80%检测到阳性结果。B超可显示肝脾肿大,肝实质回声改变。门脉分支血管壁增厚有助于诊断。

十三、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慢性血吸虫病大多无明显症状,治疗目的在于杀灭机体内血吸虫成虫,以消除病原,防止病变发展,保护个体健康,在流行病学上起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作用。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物,一般以粪便检查、直肠粘膜活检等病理检查标准确诊的病人为治疗对象。血清免疫反应如 COPT、IHA、ELISA阳性者亦可考虑给予治疗。吡喹酮片剂每片200 mg。常用疗法有两种;①常现的治疗方法为成人总剂量 60 mg/kg体重(儿童体重不足 30 kg者总剂量可加全 70 mg/kg),2日疗法,每日量分 2~3次在餐间服,体重超过 60 kg者不再增加剂量,仍按 60 mg/kg服药。②在疫区大规模治疗中多采用成人总剂量 40 mg/kg体重 1日疗法,总剂量I次顿服或分2次服。服药期间及服药结束后3~5天内,应注意休息,减轻体力劳动,避免高空和水上作业。治疗方法可在当地医疗机构住院服药;在大规模治疗中经询检,如无吡喹酮禁忌证,也可由医务人员送药上门监服,服药后加强随访,及时处理副作用。

十四、疫区住地居民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疫区住地居民生产、生活活动接触疫水频繁 ,一定要加强管理,切实搞好预防。一是在居民活动频繁的有螺地带设立血防警示牌和血防宣传岗哨 ,教育、劝阻群众不要接触疫水,不要到疫区地带采粽叶、拔芦蒿、打湖草、放牧、捕鱼虾等 二是确因生产、生活需要到有螺地带从事种植、捕捞活动,应尽量减少涉水次数 ,并在下水前涂擦防护药品 ,穿防护服等 ,做好个人防护三是教育妇女、儿童不要到有螺疫水中洗衣、洗澡等 ,尽量使用井水或自来水 四是每年应主动接受一次血吸虫病的专项检查。

十五、为什么要特别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管理 ?

盛夏和早秋季节少年儿童喜欢到湖水和沟渠中游泳、戏水、洗澡、捕鱼捞虾,如果是在疫水地带就有可能染上血吸虫病。儿童得了血吸虫病不仅消瘦虚弱 ,发育不良 ,个头矮小 ,有的甚至成为“侏儒”,而且严重影响读书上学 ,荒废学业。为了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 ,疫区学校要开设血防常识课,使儿童学习和掌握一些血防知识和防护方法 ,不到疫水中玩耍。学校和孩子家长要加强学校校外活动管理,特别是在暑假期间,一定要禁止学生到疫区放牧和游泳、捕鱼捞虾。并以班级为单位制订学生防护公约 ,组织夏令营、血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血防意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826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