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笔者幼时最喜欢的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最初由西班牙研发制造,毛瑟厂随后定型制造,称之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产。
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见诸于公牍之一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廿年之后才会出现。
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
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因为3.9吋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盒子炮的发明
盒子炮在传说中,是毛瑟厂中的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为什麼会有争议呢?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毛瑟,因此有人以此为毛瑟积极参与的明证。
但是德国的专利法,允许公司作为代表申请人及专利拥有者,不像美国,必须由发明人具名,再将专利权转移。不过,盒子炮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第二个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不知吃错了什麼药,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从此,全世界的毛瑟步枪、毛瑟手枪,都没了出生证明,大家只有用猜的。烧毁的记录中也包括了研发日志等文件,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谁发明的,至今仍有争议。
盒子炮在毛瑟厂又称菲德勒手枪,是该三兄弟与其有极大关系的另一明证。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盒子炮的生产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
1、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
全长:288毫米
全重:1.16千克
枪管长(连弹膛):132毫米
口径:7.63毫米
表尺射程:1000米
来复线:6条,右旋
来复线缠度:200毫米
瞄准基线长:230毫米
装弹具式样:弹夹
2、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馀,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中共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3、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枝,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
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作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许多此类枪贩在抗战时为中共吸收,成为中共兵工人员。
4、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
“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罗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吋,相当特殊。
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九)手枪:
“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Super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遵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
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
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
“武昌,1938年3月1日:
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生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20响卜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
许多经商业管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
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毛瑟在生产盒子炮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麼改变,因此可以说是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麼可改进了。一般常有1912型、1920型之类的称呼,事实上毛瑟厂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型号,大多是收藏家后来才赋予的名称。因为原始记录丧失,目前收藏家用来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另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组件的特征来区分,其项目有:
1、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突起,后来改成大圆孔,最后改为小圆孔,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一共有六种。
2、枪身表面的纹路。最早有车出的凹痕,后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最后又回到车纹的表面,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3、握把。红九(Red9)自成一系,有两种,其他至少还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4、1930年后,包括速射型,换装通用保险片。在上保险时,扣下扳机,击锤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针。在此之前,有三种不同的保险片设计。
5、撞针。早期用锁片固定,后来用单榫,最后改成双榫,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6、退壳钩,有大小两种。
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照门、刻字等。以这两种方式,大致可以决定一把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的年份。
盒子炮的作用原理
盒子炮采用短后座力式作用原理。闭锁榫套在滑套下方,前方卡入闭锁机组,上方嵌入枪机下的两个凹槽。
在击发时,后座力使得枪管兼滑套及枪机向后运动,此时枪膛仍然是在闭锁状态。
由于闭锁榫前方是钩在主弹簧上,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由于闭锁机组上方的凹槽,迫使得闭锁榫向后运动时,只能顺时针向下倾斜,因此脱出了枪机凹槽。
此时枪管兼滑套因为闭锁榫仍套在其下,后退停止。枪机则因为闭锁榫脱出,得以自由行动,继续进行扣下击铁、抛壳的动作,最后因力量用尽,复进簧将枪机推回、上弹,回复到待击状态。
在这整个过程中,闭锁榫以前端为圆心,作顺时针及反时针的弧形运动。后世的P-38,Beretta92等,与此相同,均称为起落式闭锁枪机。
速射型的作用原理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动作业原理前,首先比较一下速射型与普通盒子炮零组件不同的地方。
1、击铁的后下方,速射型有几个刻角。
2、闭锁机组的后侧,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供给捕获钩运动用。
3、枪管兼滑套后方左侧,凹槽明显的长些。
4、固定弹匣相对于插入式。
可以全自动发射的速射型,在枪的左侧有一个选择钮,当该钮在半自动状态时,一切作业与普通盒子炮相同。在该被旋到全自动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机簧被该钮抵住,因此只要扣住扳机,机簧不会滑开,而是始终保持在受压的状况。换言之,失去了捕捉击铁的能力。同时,捕获钩杆,被选择钮推到后方,推入作业位置。
击铁在作业时与捕获钩互相作用的情形。
1、捕获钩已经推入自动,击铁在击发的位置。第一次拉枪机时,仍是由机簧控制击铁。
2、当扳机扣下击发,枪机后退,击铁下压时,捕获钩扣住击铁,枪机因复进簧的作用,正在回位。
3、枪机回到定位后,将滑套推回,推动捕获钩,击铁松开,再度击发。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枪膛闭锁,方才击发。如此周而复始,只要扣住扳机,会不断击发,直到弹匣子弹用罄。
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业机构,量产后的第一千把就是卖到中国,序号是100001a至101000a。在此之前,西班牙已经制出了自动作业的盒子炮。但是有些西班牙生产的自动手枪,没有上述的捕获钩的设计,只是击铁随枪机复位击发,因此有枪膛不完全闭锁即击发的可能。
盒子炮的实用
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有史以来,没有几把枪能有这样的定位。也许是这样,在拍摄星际大战时,才会想到让汉索罗使用的雷射手枪,以盒子炮改装。
驳壳枪刚研制成功时,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毛瑟深知,若要成功,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不过事与愿违,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40年,毛瑟厂估计大约生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100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
1、该枪价格太高;
2、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
3、作为冲锋枪又不易控制枪口上跳;
4、全自动射击前须将木制枪匣组合到枪身上作为枪托,以控制枪口上跳,操作复杂,携行较难。
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西方不亮东方亮,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则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当年有不少中国枪手携带两把以上的驳壳枪,一只带木制枪套,另一只将准星磨平,插在腰带上,便于拔枪射击。例如,杨靖宇将军殉国时,身上携带了三把驳壳枪,一把9毫米长身管(长瞄匣子),一把9毫米标准身管(大号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号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不仅解决了枪口上跳难题,而且将它转化为全自动速射的扫射优势——枪手右手持握驳壳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的上跳作用使驳壳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对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更深,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炮,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冯玉祥将军甚至用驳壳枪装备了一个手枪旅,该旅每人两把驳壳枪、一把大刀。有人估计,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如果毛瑟生产100万把,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后,因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国被销毁,更减少了存在的数量。
盒子炮在现代手枪中,用起来不算是舒适,握把的设计,对任何人而言都不称手。但是中国人因为深受盒子炮的影响,曾在仿造别种类型的手枪时,竟也采用了这一种握把。
口径方面,原设计是7.65毫米Borchardt,因为那是当时生产中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Borchardt并不成功,后来改进为P-08Luger,成为一代名枪。盒子炮正式生产时,改为7.6325毫米,又称30Mauser,大受欢迎,一直到停产,都是主要的口径。
俄国也曾大量使用称为Bolo的短管盒子炮,其风行的程度,由后来的7.6225毫米Tokarev子弹,外形诸元与30Mauser完全相同可见一般。在一次大战后,德国将许多盒子炮改装成9毫米,在握把两侧刻有大大的红色9字,以供区分,收藏家称为红9。
30毛瑟改为9公厘很容易,因为两者的底径几乎相同,9公厘子弹较短,所以除了枪膛、枪管内径须要放大,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状。
中国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曾经生产过11.43毫米口径的盒子炮,由于是民国十七年量产,称为一七式,在枪身右侧刻有生产年度,如『民国拾捌年晋造』等,左侧是『壹柒式』,均为篆书。这是全世界唯一生产这种口径盒子炮的例子,因此在收藏家之间很有名。近年来中国混杂新旧零件,大量出口到美国,所有的铭刻俱全,价钱自然大跌。
另一种是速射型改装的盒子炮,也是来自中国,枪身左侧有兵工署齿轮与弓箭铭记,右侧有一个类似太极图的徽记及『自来得手枪』字样,口径改成9毫米,价钱只要45口径的一半。枪匣是新近生产的,没有选择钮,与原枪不符之处,还有在自来得手枪字样上方,没有打印制造年月,如32-11,是民国32年11月生产等。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是它的枪套,倒装在握柄后,立即转变为一枝冲锋枪,成为肩射武器。这是当时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传到中国后,成为一种惯例,不论是白朗宁(8吋1900型)、转轮枪、毛瑟(1912-1914型),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这也是盒子炮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毛瑟厂也生产过长管带枪托的骑枪型,但产量不多,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产。
盒子炮的正式装填方式,和毛瑟步枪相同,用10发装的桥夹,由上方压装,无论是7.63毫米或是9毫米,都可使用相同的桥夹,如果没有,5.56×45毫米的桥夹也可以凑合著用。固定弹匣型如果没有桥夹,几乎无法使用,需要一手拉住枪机,一手装弹,再同时用两腿把枪夹住。
毛瑟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它的照门,刻度高达800或1,000公尺!这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事,即使有人能对一千公尺的目标,用手枪瞄准射击,纵然7.63毫米是一种高初速的子弹,在一千公尺飞行后,也没剩什麼力量了。7.63公厘,九公厘子弹以及桥夹。7.63×25毫米子弹诸元,枪口初速:425米/秒(1395英尺/秒)枪口活力:50.6m-kg弹头重:5.5克(85格令)全弹重:10.7克这种初速,在357Magnum问世之前,是世界冠军,因此弹道平直,但是弹头太小,杀伤力不大。
实际运用上,50公尺是合理的距离,加上枪托,可以对100公尺左右的目标遂行射击,再远就有点难了盒子炮枪机榫,装在滑套右侧后方。但由于驳壳枪身管较长、有效射程远,所以只要粗略瞄准,命中率就很高,基本上指哪打哪,即使磨平准星,有的神枪手仍能随便甩手命中200米以外的电线。
盒子炮的收藏
收藏一把盒子炮,可能是许多人的愿望。但是如果要拿来射击,就千万要小心,这些枪起码都有六七十岁了。盒子炮最常出问题的地方是枪机榫,这是唯一挡住枪机使其不至砸在射手脸上的机件。
在多年使用后,难免磨损,甚或制造者使用的金属材质太软,在枪机后退时,齐根切断,枪机即无阻碍而自由飞行,射手眼脸则惨矣。这是一个十几二十元的零件,最好要射击前将它换掉,但是原件不要丢掉,因为其上多有序号,遗失了一个有序号的原始零件,将会大大减少该枪的价值。
旧情绵绵以民初为背景的小说,常有描写盒子炮的段落,『掏出盒子炮来甩手就是一梭火』,这形容了盒子炮的威力。当时无论是个人、军阀、山大王,只要提到手枪,就是盒子炮。电视剧《长白山上》到《一剪梅》,剧中好汉莫不是人手一把。
由配值星带的军官列队,以盒子炮行肩枪礼的女兵。后排在军便帽上又戴了草笠。由民初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一直到朝鲜战争,盒子炮几乎无役不与,和中国现代史紧密的缠绕在一起。
翻开旧照片,由上海街头,到深圳边境,到东北老山密林,都有它的踪迹。它伴随我们渡过了艰难的岁月。盒子炮之情,绵绵无尽。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在中国也称为匣子枪;如配备20发弹夹则被称为大肚匣子。其枪身宽大,因此又被称为大镜面。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最初由西班牙研发制造,毛瑟厂随后定型制造,称之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产。
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见诸于公牍之一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廿年之后才会出现。
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
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因为3.9吋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