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官是明朝出现一种官名,按照明代的制度,这是个虚职,又是一种荣誉。
奖励“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没有爵位。受赐年龄最初为百岁,到万历以后降为七十岁。
只在恩诏颁布时才得以赐给,整个明朝三百多年里仅授过十九次。
给平民百姓的年长者授予“寿官”称呼的目的是封建社会统治者想体现“国泰民安”。老人能“安度晚年”当然可以侧面反映出社会的稳定。
清朝寿官,是指在清代养老制度中,由地方推选并经皇帝恩诏颁下,授予老人冠带的一种名誉头衔。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以后出现的这种“寿官”,是逢恩诏颁下时才赐予“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德寿兼备老人的一个头衔。
对老人年龄要求,有所不同。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十九次时的年龄为:
1,天顺二年- -–百岁 2,天顺八年—九十岁 3,成化十一年---九十岁4,成化二十三年---八十岁
5,弘治五年 ---九十岁6,弘治十八年—八十岁7,正德五年---八十岁8,嘉靖元年—八十岁
9,嘉靖三年—八十岁10,嘉靖七年—八十岁11,嘉靖十二年—八十岁12,嘉靖十五年---八十岁
13,嘉靖十七年—八十岁14,嘉靖十八年---八十岁15,嘉靖二十年---八十岁
16,隆庆六年---七十岁17,万历十年—七十岁
18,万历二十九年—七十岁19,万历三十四年—七十岁
另外,已受旌表的孝子,寿官可提前到六十岁授予。
“寿官”是经由地方推举的方式产生的。
一、寿官
是明清两代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一种头衔。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开始,整个明朝仅仅颁发过十九次,清代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获得“寿官”之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政治上有地位,不仅纳入官场级别序列,而且能享受国家俸禄。
这种“寿官”,是逢恩诏颁下时,由地方逐级推举“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最后由皇帝钦封授予。在民间能获得此头衔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这受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必须德高望重;二是年老。如明代天顺二年第一次恩诏“寿官”的年龄是100岁,后来年龄有所降低,仍要有八、九十岁,极个别的也有降至70岁的。但在那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社会条件下,达到这个年龄条件就很不容易。
二、清代,河北衡水的武强县李封庄村就有八个“寿官”!
从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武强县的李封庄村出现了8名“寿官”, 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8名“寿官”分别为:李法召,八品寿官;李法董,八品寿官;李全义,八品寿官;李清源,九品寿官,敕授修职郎;李舟楫,八品寿官;李迁善,九品寿官,敕授登仕郎;李守成,九品寿官,敕授登仕郎;李风文,九品寿官。
李封庄村百年间能出8个“寿官”,缘于李氏十分注重文化传家。李氏七世祖李元璞,太学生,钦加内阁中书衔,好善乐施,并崇尚教育。嘉庆年间,其与堂兄一起开创“萃升书院”。李氏一族近水楼台,诗书传家更加兴旺,使乡野之村翰墨飘香。该村李氏在清代近百年之内除出了8名显赫一时的“寿官”之外,还有10人入太学(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40人中秀才,14人中武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