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如下:
宋江是山东郓城。他性格豪爽,乐于助人,接纳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叶颇有威望。
1119年,朝廷纳税,要求船只越多,纳税约沉重,这是断了渔民的生路。当年11月,宋江揭竿而起,率领36名部属发动起义,并以易守难攻的梁山为根据地,抵抗官府进攻。
宋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山下的渔民、农民纷纷上山,拿着简陋的武器与官兵作战。
宋江战败
北宋朝廷对宋江起义没有给予重视,一个多月后,宋徽宗才下了一纸诏书,责令当地驻军前往征伐,却失败了。
使得宋江起义军威名远扬,如星星之火一般,越来越旺。
几乎就在宋江起义军蓬勃发展的同时,南方爆发了方腊起义,发展势头不下于宋江起义军之下。
宋徽宗这才慌了起来,向大臣们询问应对之策。蒙站建议招降,却在路上去世,招降宋江一事就不了了之。
1121年初,宋江起义军继续高歌猛进,当年2月,起义军进入到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江苏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不容起义军占领。宋徽宗立即命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
张叔夜是江西人,生于1065年,时年56岁。张叔夜年轻时在兰州边境从军,有丰富的军旅经验。回到朝廷做官后,两次得罪蔡京,被贬到海州做知州。张叔夜得知宋江要攻打海州后,积极备战。一方面张贴出榜文,公开通缉宋江以下36名好汉;一方面派探子侦探宋江起义军的情况。
5月的一天,战斗打响了。张叔夜派小股士兵将宋江起义军引诱上岸,随即以早已埋伏好的精兵进行围攻,并放火烧了宋江船只。宋江起义军陷入重围,进退不得,被迫向张叔夜投降。
张叔夜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把起兵两年多的宋江起义平息了。
宋江确有其人,但他手下没有一百单八人,只有三十六条好汉,卢进义(卢俊义)、吴加亮(吴用)、李海(李俊)、阮进(阮小二)均在其中,多出来的七十二人是作者加上去的。
宋江在史书中是流寇,打到哪就住哪,根本不是呆在一处地方不动,等待官军的围剿。就像明末的闯王李自成,流窜作战。他们曾先后出现在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只是最开始起义的地点是在梁山泊,称“梁山好汉”不足为过。
宋江并不是一介迂腐文官,靠着眼泪赚感情。他实际上被官府列为悍匪巨寇,但在老百姓的眼中,他为人勇悍狂侠,好打抱不平、锄强扶弱。
扩展资料:
宋江的矛盾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义军的反抗斗争的局限。宋江的忠义观念,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浒义军反抗精神的悲剧矛盾。
在宋江身上有两条截然不同的基因血脉。一条是通过查找《水浒传》成书以前的各种文本里的宋江形象,又把《史记》里关于郭解的事迹和《水浒传》里宋江的事迹比对,梳理出宋江从原来简单的“勇悍狂侠”变成了《水浒传》里“江湖教父”的江湖血脉。另一条则是庙堂血脉。
真的存在。
宋江(约1074-1122)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
公元1119年宋江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不过,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相比,规模要小得多。
宋江投降后成为征讨方腊的马前卒。
1121年初,宋江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后被张叔夜设伏。
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向张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108条好汉,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多次把大宋正规军打得落荒而逃,朝廷最后不得已才答应宋江的招安请求。
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并没有主动要求招安,而是被人打败后,不得不投降。
梁山水泊也没有108条好汉,而只有36个头领。
宋江起义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虽然规模不大,但是战斗力却很强,起义之初因为官兵猝不及防,确实打了几场胜仗,可不久,宋江的克星就出现了,此人就是张叔夜。
张叔夜,字嵇仲,开封人。
北宋名将,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经组织官兵镇压了宋江。
根据《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上文清楚的说明了,张叔夜利用其杰出的军事能力,首先利用一千死士设伏,然后再用小股士兵诱敌,引诱乘船而来的起义军下船交战,结果,宋江中了张叔夜的埋伏,船也被官兵烧毁,前有追兵,后无退路,再加上战斗中,宋江的副头领被官军擒获,宋江这才不得不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