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贝拉曲种,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s)。多声部的阿卡贝拉音乐约于公元第10世纪出现。
无乐器伴奏的纯人声演唱。
阿卡贝拉因其形式活泼、互动性强,逐渐在国内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教会音乐,那时教会音乐只以人类的声音唱歌,不使用乐器,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s)。多声部的阿卡贝拉音乐约于公元第10世纪出现。
这些早期的多声部乐曲,称为奥尔加农,它们的主旋律多为素歌,其下则加上一条称为“vox organalis”的和声声部,这声部有时与主音形成平行4度或5度(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有时也会与主音反向进行(“organum with oblique motion”)。
扩展资料:
历史变革:
14世纪,欧洲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景象。约斯昆德普瑞、帕勒斯替那、蒙特威尔第的作品都是阿卡贝拉传统曲目的珍品。牧歌(Madrigal)是这一时期阿卡贝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
17世纪后,在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乐器迅速发展。现代小提琴和钢琴成为作曲家的“最爱”。19世纪,管弦乐队的演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管弦乐队也蓬勃发展。它是歌剧、艺术歌曲、合唱歌曲和其它类型的声乐,通常也适用于器乐伴奏。
19世纪,无伴奏合唱团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衰退期。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没有留下任何阿卡贝拉曲目。合唱团指挥蒂莫西·J·克鲁格(TimothyJ.Krueger)在启蒙运动期间致力于收集阿卡贝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卡贝拉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阿卡贝拉音乐节迎来“真实之声”
有的。
阿卡贝拉(意大利:A cappella 、中文:无伴奏合唱)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当时的教会音乐祇以人声清唱,并不应用乐器。而最具代表性的阿卡贝拉曲种,是格列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s)。 在器乐于16世纪起逐渐流行之前,各式各样的阿卡贝拉一直都是西方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
拓展资料:中国的阿卡贝拉乐团成长的缩影---“New Vorld”
华中师范大学“New Vorld”人声乐团成立于2012年10月,编制为7人(3女4男),主要由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组成。乐团的7位成员个性迥异、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在团队担当了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角色。
乐团擅长各种曲风,涉猎广泛,包括流行、古典、爵士、摇滚、歌剧、音乐剧等各种风格的作品。乐团演唱作品大多由本团成员独立创作、编曲。经过不断的磨合,乐团在声音质量、和声水平及舞台表演效果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色。
凭借乐团总监张艺臻改编的歌剧《哈巴涅拉》,团长刘心遥原创,总监张艺臻改编的歌曲《知不知道》,华中地区阿卡贝拉先行者吴昊老师改编的《孤单芭蕾》,获得了第三届“Vocal Asia”全国阿卡贝拉音乐营大赛的第三名。
乐团以精湛的和声、独特的曲风和优秀的舞台呈现的得到港台、美国等地阿卡贝拉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与“台湾金曲奖”得主“欧开合唱团”同台演出。
2013年11月28日,“New Vorld”乐团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再次用完美的和声、独特的风格和惊艳的舞美,赢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当晚的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可谓“站无虚席”,创造了音乐厅建成以来观众上座率最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