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什么习俗

贡菜是什么菜2023-02-18  131

潮汕的习俗有:盂兰盆节、中秋烧塔、人节、劳热。

1、盂兰盆节

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需要注意,一定意义上,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七月半祭祖节归民间世俗。有些地方俗称该节日为鬼节、施孤、斋孤、地官节等。

2、中秋烧塔

中秋烧塔是每年中秋的农历八月十四,禾市各村均会指派人员砌塔,塔高一般1.5米不等,村庄大则塔大,塔底要用砖块砌成,塔身大多用碎瓦片砌成约占塔高的3/4,然后再用瓦片园叠砌封顶,塔底须前后各留一个塔门,前门用于投放燃料用,后门用于拔出火灰。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为稻草及谷壳等,主要由年青人敲着锣鼓到各家收集。

3、人节

人节又称人日、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4、劳热

“劳热”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5、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潮汕的习俗: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发

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时,长辈要为其剃胎发。也有些地方是在婴儿出生12日时进行。新生儿的第一次剃头历来被看作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毛,终于可以“从头开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发的仪式严肃而隆重,讲究一定的规矩。

3、七样菜

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师公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这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

5、出花园

出花园是指当男女孩长到15岁时,便接受这样一种仪式的洗礼。关于“出花园”一语的由来,普遍认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直至15岁到来,宣告童年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的转变,所以要从“花园”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潮汕文化特点:

1、民间性。

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

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分,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精细性。

潮汕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开拓性。

潮剧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汕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

潮汕的风俗是:

1、冬节丸

冬至是中国农历每年24个节候之一。地处地球北半球的中国,这一天是全年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

过了这一日,白昼时间逐日增长,直至来年的夏至过后才逐日缩短。后来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年之首后,才将冬至称为亚岁。

潮汕人说冬节是小过年,也即亚岁之意。又说:“食了冬节丸增一岁。”都有过了一年的意思。民间传说谓古代死囚都在冬至前处决,若过这一日必将再延一年,囚犯家属乃送汤丸给食为贺。

民间相传成习之说不足凭,而“冬至阳生春又来”,才是民俗赖以产生根源。因是“冬至阳生”,故是一年的重要节日,必祭必贺。潮俗此日,除三牲粿品祭拜祖宗外,必有人人晨食冬节丸之举。

这天一早,主妇们就起床搓糯米丸,而且大小都来搓,人越多越吉利。大家围着宽平的竹箕,喜气洋洋,搓后即煮汤丸吃。

除人人吃汤丸外,还将汤丸喂牛喂狗喂猪,将丸粒粘在牛头牛角牛身牛尾上,还将丸粒粘贴在门顶、碓臼、炉灶、米缸、谷簟、犁耙、水车以及猪鸡鹅鸭牛寮上,祝其平安过冬,新年健旺。

冬节丸有用粳米粉制的尖头丸(俗称尖米丸),但更多是用糯米粉搓成的糯米丸。制丸的米粉还要部分留着以待外出亲人回来时食用,以庆团圆。

2、潮汕的“出花园”

男子到二十岁时,要选择吉日,选择替他加冠的大宾,然后举行加冠礼仪。这就是古代的成年礼。

潮汕的冠礼至清代时在做官人家中也只是“存其名”,在一般平民百姓中早就废止了。但潮汕有一种近似成年礼的礼仪“出花园”,至今还相当流行,不过它不分男女。

潮汕人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园里的。孩子长到了十五岁,就得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

这一日,要采来十二样不同的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净身上的孩子气;扎上母亲亲手缝的新腰兜,腰兜里压着十二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

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双红皮木屐,还让孩子跨出花园,一帆风顺。还要拜床上的神“公婆”。这时要在床中央放上一只浅沿的大笸箩,用米筒盛满米、插上三炷香。

前面摆上十二碗甜薯粉圆、十二盅乌豆酒以及红桃(桃形果)、发果(发糕)、三牲(鱼、猪头、三鸟)。男孩子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着朝气勃发,女孩子供是母鸡,祈求将来能生儿育女。

拜“公婆”有个来历。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元兵无恶不作,霸占民妇为妻。老百姓忍无可忍,一个中秋之夜,一齐行动,都把家中的元兵打死。

传说,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小的孩子进行报复。后来,为了孩子平安,只得承认这些阴魂为祖宗,供起他们的灵位,祭祀他们。

母亲还得代表孩子带上供品,到街头巷尾的庙宇祭祀与孩子“厮守”在一去的“花公花奶”,答谢他们看护庇佑之恩。

这一天,出花园的孩子不能跑到当空之下,要躲在屋子里。这实际是要他从这天做起,不再贪玩,做个循规蹈矩的孩子。

这一天,还用用供果、三牲宴请亲戚朋友。“出花园”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破例让他坐到席上的大位,象征着孩子已成了家中的栋梁。席间,亲人们要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期望。

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她)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3、小孩入学吃“聪明蛋”

小孩上学的第一学期(即第一次上学),外婆家都要给外甥或外甥女做“聪明饭”、买书包,父母亲要给独生女煮“聪明蛋”。

“聪明蛋”颜色是粉红色的,还要有葱(聪)、蒜(算)、猪肉。鸡蛋带蛋壳煮熟染上红色,就叫“聪明蛋”。要取双数。“聪明饭”和“聪明蛋”,是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

4、好事送礼要成双,歉事送礼可奇数

一般赠送礼物,数量要偶数。俗称“好事成双”。如过年给长辈和小孩送压岁钱,节日农家亲友互送粿品,给友人送水果,给产妇送猪肉鸡蛋等营养品,多寡不论,数量必定要偶数,不取奇数。

但如果是贺歉喜即贺过运,如送一条猪肉加上一粒鸡蛋却可去慰问刚刚康复的病人。一粒鸡蛋象征被慰问的友人已经过了一个倒霉的运气,走上了一个好运。

送奇数的礼品贺歉喜,但不能有“九”数,潮汕音“九”与“狗”同。因此,是一大忌。

5、潮汕小孩的禁忌

潮汕地方,小孩子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

忌提老鼠尾。潮汕人认为小孩15岁之前为未成年,不可提老鼠尾巴,否则长大后手要发抖,写不好字;也不可吃鸡爪,说长大会抓破书。

年前忌食鱼卵,因鱼卵状如秤星,如果吃了会辨不清秤星,不会使秤。

小孩忌往火堆上小便,否则便玷污了火神,火神见怪后,使生殖器发生红肿。

小孩忌大便后用字纸、书纸、信纸擦拭屁股。否则是对孔圣人的不尊重,长大后会笨头笨脑,读不好书。

小孩忌吃饭时捧碗边走边吃,否则长大后读书办事精神不集中,人称“魂不守舍”。忌在吃饭时脱衣服,否则长大后记忆力差,易忘事。

小孩忌用盘、碟当碗盛饭,否则长大后“肠肚浅”,器量小,心胸狭窄,不能容人,成不了大器

小孩吃饭用筷子忌握在筷子的末端,说握筷子低娶老婆近在屋边,握得太高或握在筷子的末端,娶的老婆会在遥远的异乡。

小孩吃饭忌把筷子插在饭碗上,因为状如烧香祭神,不吉利。

小孩吃饭时忌用筷子敲打碗边,此举是穷相,因为乞丐在讨食时才用筷子击碗沿。

小孩用餐夹菜忌“游筷”,即夹菜时拿不定主意,在席上游动,意味心神不定,长大后办事不认真,成不了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785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