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也是有风险的。
我国国债利用的收益率较低,同样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本身具有投资额大、周期长、效益低的特性,存在较大风险;
二是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具有较明显的市场性特点,而资金的使用却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特点,也影响其效益的发挥;
三是存在工作组织不力,建设环境不佳,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管理松弛,不能按期建成投产等情况。
国债的举借是建立在政府信用的基础上,而且国债的偿还是以税收收入为保障的。国债的使用一般都是以安排财政支出方式实现的,所以存在政府预算软约束。
这种软约束造成国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部门,在掌握资源后出现浪费、腐败、寻租等行为,不仅会降低资源使用效率,而且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造成伤害。
故国债资金的使用风险主要隐含于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选择的不确定性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的职能只是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服务,而不能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因此,大规模地发行国债来支持经济的增长,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扩展资料:
国债发行目的:
1、筹措军费
在战争时期军费支出额巨大,在没有其他筹资办法的情况下,即通过发行战争国债筹集资金。发行战争国债是各国政府在战时通用的方式,也是国债的最先起源。
2、平衡财政收支
一般来讲,平衡财政收支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的办法。
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
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做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还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渡过财政困难时期。但是赤字国债的发行量一定要适度,否则也会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
3、筹集建设资金
国家要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此需要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通过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将一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中长期资金,用于建设国家的大型项目,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借换国债的发行
借换国债是为偿还到期国债而发行,在偿债的高峰期,为了解决偿债的资金来源问题,国家通过发行借换国债,用以偿还到期的旧债,“这样可以减轻和分散国家的还债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债使用风险
国债是安全的,而且可以说它的安全等级是相当高的。毕竟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有中央政府的信誉做担保,到期后本金和利息都会得到全额支付。所以它具有很高的信用度,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安全投资工具了。而且国债也正是因为信誉好、利率优、风险小而被称作“金边债券”。
国债的利率也不算低,近期的3年期利率达到4%,5年期利率达到4.27%,比银行的定期存款是要高的。
除了国债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债券,像地方债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基础的,企业债则是由中央政府部门所属机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发行的债券。它们二者的风险也不高,至于公司债,安全性就相对较低了。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