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是敌若动我先动。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也称《兵法》,完整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意思是:敌人不行动我也不行动,若敌人准备行动,我一定比他先动手。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扩展资料:
关于兵法的句子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意思:了解自身的情况并且知道敌人实力,具有这样的条件就可以百战百胜。
2、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意思: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3、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意思: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象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象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意思:将士卒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也称《兵法》,完整在说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以下简称《兵法》)是诸葛亮对于自己多年为相治国与统帅作战的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兵法》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
《诸葛氏集》(也称《诸葛亮集》)是后人将诸葛亮的作品收集起来后编订的,而《兵法》是在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成书了,所以它们并不是同一部作品。
扩展资料:
《兵法二十四篇》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亮父母早亡,为避东汉末年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详见《隆中对》)。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
随后,他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于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刘禅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中,扫却北伐的后顾之忧。他始终不忘匡扶汉室之使命,北伐曹魏,六出祁山。他为相兢兢业业,为帅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於北伐前线五丈原。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法二十四篇
敌若动我先动。 出自《兵法》。原文:完整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 意思是:敌人不行动我也不行动,若敌人准备行动,我一定比他先动手。
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后世影响
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