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失量(%)S=(G1-G2)/G1*100。G1烧前质量,G2烧后质量。
烧失量(%)试验取样方法及数量:
散装灰取样——从不同部位取15份试样,每份试样1~3kg,混合均匀,按四分法缩取比试验所需量大一倍的试样(称为平均试样)。
袋装灰取样——从每批中抽10袋,并从每袋中各取试样不少于1kg,混合均匀,按四分法缩取比试验所需量大一倍的试样(称为平均试样)。
试验方法:
按四分法取样, 准确称取1g试样,置于已灼烧恒重的瓷坩埚中,将盖斜置于坩埚上,放在高温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950~1000℃灼烧15~20min,取出坩埚,置于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称量,如此反复灼烧,直至恒重。
扩展资料
烧失量又称灼烧减量,是指坯料在烧成过程中所排出的结晶水、碳酸盐分解出的二氧化碳、硫酸盐分解出2、以及有机杂质被排除后胚料质量的损失。相对而言,烧失量大且溶剂含量过多的,烧成的制品收缩率就愈大,还易引起变形、缺陷等。
它表征原料加热后物理蒸发或化学分解释放出来的气态产物(如内在水、二氧化碳等)的多少,例如加热到1000℃,原料中所含的105—110℃温度范围内烘干没有蒸发的内在水分,会蒸发出来。
原料中所含的那些升华点低于1000℃的物质,会在1000℃加热条件下挥发出来;分解温度低于1000℃的某些物质会发生分解,释放出分解产生的沸点低于1000℃的物质;在有氧条件下,原料中所含的可燃物质会氧化生成气体释放出来。
所以要求瓷坯灼减量一般要小于8%。陶器无严格要求,但也要适当控制,以保持制品外形一致。在燃烧领域,可以采用LOI描述灰渣中可燃物含量。
若认为燃烧是一个高温过程,燃料中的灰分完成了高温分解,燃烧后形成的灰渣中水分、可燃的挥发分含量极低,则烧失量基本代表样品碳含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失量
烧失量是指经过105—110℃温度范围内烘干失去外在水分的原料,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灼烧足够长的时间后失去的质量占原始样品质量的百分比。这里的高温环境随着不同行业的特点,在各个行业的技术标准中有详细的规定。
例如,在进行耐火材料的分析时,除主成分氧化物和副成分的含量外,通常还要测定其烧失量。它表征原料加热分解产生的气态产物(如H2O、CO2等)和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从而可以判断原料在使用时是否需要预先对其进行煅烧以保证原料体积稳定。
扩展资料
相对而言,烧失量大且溶剂含量过多的,烧成的制品收缩率就愈大,还易引起变形、缺陷等。所以要求瓷坯灼减量一般要小于8%。陶器无严格要求,但也要适当控制,以保持制品外形一致。
在燃烧领域,可以采用LOI描述灰渣中可燃物含量。若认为燃烧是一个高温过程,燃料中的灰分完成了高温分解,燃烧后形成的灰渣中水分、可燃的挥发分含量极低,则烧失量基本代表样品碳含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烧失量
烧失量又称为灼烧减量,是试样在1000℃灼烧后所失去的质量。烧失量主要包括化合水、二氧化碳和少量的硫、氟、氯、有机质等,一般主要指化合水和二氧化碳。
在硅酸盐全分析中,当亚铁、二氧化碳、硫、氟、氯、有机质含量很低时,可以用烧失量代替化合水等易挥发组分,参加总量计算,使平衡达到100%,即可以满足地质工作的一般要求。
在碳酸盐的简项或全分析中,以灼烧减量代表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易挥发性组分的含量。当试样的组成复杂或上述组分中某些组分的含量较高时,高温灼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比较复杂,如有机物、硫化物、低价化合物被氧化,碳酸盐、硫酸盐分解,碱金属化合物挥发,吸附水、化合水、二氧化碳被排除等。有的反应使试样的质量增加,有的反应却使试样的质量减少。例如,当试样中有碳酸盐与黄铁矿共存时,将同时发生质量减少和质量增加的化学反应。
将准确称量的样品,放入1000℃灼烧至恒重的瓷坩埚内摊平,置入高温电炉内,在1000℃下灼烧至恒重,减少的质量即为烧失量。
严格地说,烧失量是试样中各组分在灼烧时的各种化学反应所引起的质量增加和减少的代数和,当样品较为复杂时,测定烧失量就没有意义。例如,当试样中亚铁含量高时,试样在高温灼烧时转变成三氧化二铁后质量增加,烧失量测定结果偏低,甚至出现负值若样品含有机质较多,并且Fe2O3或MnO2含量较高时,Fe2O3和MnO2被有机质还原会引起质量减少,从而导致灼烧减量的结果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