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慢疑是什么意思

垃圾短信2023-02-17  4.5K+

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影响修行的5中星微,具体如下:

1、贪。贪即欲望。是所有生物与之俱来的本能和天性,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没有欲望的人,几乎是无法存活的,正因为有了欲望,人类不断地向前推动社会快速发展,不过掌握适度的分寸,尤为重要,因为过了头,就变成了“贪”。

2、嗔。嗔是嗔恨。就是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挫折、冤枉和苦痛的时候,只知道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甚至大发雷霆,怒火攻心,不能忍耐,没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人,当困境来临的时候,想到的不是怎主动去奋发图强,攻克问题,化险为夷,而是消极应对,甚至有些人向相反的方向处理,把事情变得更糟糕,在正确化解矛盾的路上南辕北辙。

3、痴。痴是愚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智商上的差异不是很大,除非有些先天性的智商问题之外。我觉得这个“痴”,也可以引申为佛家时常说的有没有“慧根”,有些人智商和情商都高,啥都可以心能神会。

4、慢。慢是傲慢。傲慢与偏见是人之常有的两种想法或看法,傲气也是人固有的特性,但当遇到一件事一个人的时候,怎么面对,就显得极其关键。

5、疑。疑是疑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说的也是一种怀疑,怀疑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世界上,科技发达,讯息泛滥,很多时候,怀疑就变成了一种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但不能一直只停留在“怀疑”层面,而是要去“求证、求真”,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贪嗔痴慢疑是佛学中的说法,却和心理学、生活密切相关。我试着来理解这五个字。

贪嗔痴慢疑的本质是执着、分别、妄想。执着、分别、妄想是枝叶,贪嗔痴慢疑是花果。

执着,就是以我为执,不以客观规律、宇宙准则办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喜好的事物产生过分的追求,对于不好的事物产生过分的排斥;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凡是你认为好的人事物、名利情,努力追求,不肯放下,产生贪念。

执着,是心的意识对于各种判断和归属,在无明思维的影响下产生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执着会上瘾。放下自己的执着才能够为他人着想,生出慈悲心。由执着生贪,因执着而有贪果实。

分别,就是依据自我的感受产生有无、对错、好坏等等判断和归属意义上的认知;就是对事物现象所产生的比较或差别观念;就是比较这个比那个好,挑挑拣拣的心,其原点在于“我爱”等欲望的执著;分别即是没有平等心、以高低、贵贱之心处之。由分别生嗔,放下分别心,才能生出平等心。

妄想,即不切实际,不了解宇宙、人生事实真相;在狭义来讲是单指一切不合于实际的心念;广义是指一切由于外在现象、内在身心感受所引发的分别执着观念;是心的意识因为错误的理解和思维而产生的联想造作。例如在工作中挑轻活干,吃喝上挑喜欢的,东西贵的好,买名牌的等等;佛法中常说的是以假为真、以虚为实、以苦为乐等;如不行布施,靠耍手腕得到财富;靠耍小聪明得利益,人的偷税、漏税、占便宜的想法;认为自私地为自己打算,可以得到更多……这都是妄想。放下妄想,就出了清净心,有了清净心就有智慧和威德了。

执着妄想是烦恼的根源,会阻断智慧,是无明。

形象例子:

分别:这堆是我的,桌上那堆是您的。

妄想:这堆是我的,桌上那堆我也希望是我的。

执著:这堆是我的,桌上那堆也是我的。

由执着生贪,因执着而有贪果实。

由分别生嗔,嗔引出慢。

由妄想生痴,痴引出疑。

贪——欲望、贪心、爱慕、执着,是对于喜好的偏执;“贪”是在顺境出现; 贪:“欲物也”,与“舍得”之中的“得”相近又有不同;贪爱五欲,贪婪,贪心,贪念多,不知足,没有节制,没有界限。

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五欲执着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

嗔——生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是对于讨厌的偏执;“嗔”是在逆境发作;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嗔,嗔怪,指怨恨;经常生气;对什么东西都分得很清楚,这是我,这是你的;爱较真;即不满别人的言行,嗔心嗔念,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恼怒打骂伤害别人;脾气大、抱怨、厌恶、恨人、杀人、怨天尤人,都是嗔,是非分明也是嗔。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烦恼不安等情绪,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家道不宁,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国家陷入灾难。

痴——不明佛理、愚蠢、不用头脑、不明事理,稀里糊涂;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痴”则在不苦不乐时出现,引发人们胡思乱想,甚至想入非非;痴,痴迷,愚痴无明,指容易把自已的想法加到别人身上;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痴迷:迷恋自己,觉得自已就是对的;一门心思、一相情愿地认为事情就会往自已所设想的方向发展,痴迷于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痴字源于我执,明明知道是错,却不肯悔改,是为痴。

比如说你爱某人,是爱他的优点与美德;你嗔某人,是讨厌他的缺点。但是你混淆,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不知是对或是错,不能明辨是非,就产生愚痴,不知道自己爱还是恨,难以做出选择。

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你要美满、美好,好的你要,坏的你不要,好坏在一起时,不能分辨是非,而产生不知取舍,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愚痴。

慢——傲慢、骄傲、自以为是;对外界不敏感,或者对外界没兴趣,只对自已的东西感兴趣;把自己和别人相对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称为慢;自我为中心、自恋、自我崇拜;慢是把自己与他人作对比而产生的。比如人有汽车,我没有,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要买罢了,却认为自己比他人了不起。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真正悟道明道之人,知道宇宙(道)实在太深奥、太玄妙了,会照见到自己不知道的其实还很多,所以会臣服,我慢会彻底消溶。这是最高的心灵品质。不明宇宙真理实相,没有真正明白道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世俗人的最大毛病。真正有道的圣人,不会患“狂傲自大”的毛病,因为以众人易患的毛病来警惕自己,所以就不会患上“狂傲自大”的毛病。

疑——猜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在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疑心" 是一个很深的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之一;疑的弊病最大,几乎无可救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753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