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的意思是:一种铲状工具。
簸箕是一种农具,用来簸去稻米中的杂质和空壳,在农村里也用来晾晒柿子、花生等等,北方用柳编,南方用竹编。这件簸箕来自广西柳州融安县的一个农村集贸市场,很普通的农家日常用品,细看却发现手工活做得相当细致,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制作者一定是一把好手。
簸箕,拼音是bò ji,它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有三种:
一、是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斗和簸箕被赋予神秘的占卜色彩,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另外还有叫做簸箕板的小吃。出自贾思勰 《齐民要术》。
手工簸箕是正宁县一个名闻遐迩的地方特优产品,这个盛产手工簸箕的地方就是周家乡核桃峪村。其编织簸箕的手艺是杨姓祖上在公元1489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移民时带来的,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了。核桃峪簸箕之所以著名,正因为它有其独到之处。
题库内容:
簸箕的解释
(1) [dustpan]∶一种铲状器具,用以收运垃圾 (2) [fanwinnowing pan]∶扬米去糠的器具 (3) [loop of a fingerprint]∶簸箕形的指纹 详细解释 扬米去糠的工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 :“至秋,任为簸箕。” 唐 锺辂 《前定录·刘逸》 :“我读 《金刚经》 四十三年,今方得力,就说初坐时,见巨手如簸箕, 翕然 遮背。”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 卷二:“弯一枝窍镫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是把桥将士 孙飞虎 。” 柳青 《创业史》 第一部第十四章:“这个高大的 中年 庄稼人,不仅 帮助 寡妇 老婆 儿,把大 黄牛 套在磨子上, 而且 帮助她把淘好的粮食和所有的磨具--笸箩、簸箕……统统搬到磨棚里来。”
词语分解
簸的解释 簸 ò 〔簸箕〕a.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b.簸箕形的指纹(“ 箕”均读轻声)。 簸 ǒ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簸谷。 颠动摇晃: 颠簸 。簸 箕的解释 箕 ī 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箕帚。 簸箕形的指纹,不成 圆形 :斗(弖 )箕。 星名,二十八宿 之一 。 姓。 部首 :竹。
1、畚箕
畚箕,读作[běn jī],是用木、竹、铁片做成的一种铲状盘,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运从地板上扫除的垃圾,撮垃圾、粮食等,一般也用作农用工具,在农村比较常见。
古代,畚箕指是用荆条、或草绳、或篾竹等编成的筐类盛器。
2、簸箕
簸箕,读作[bò ji],常见于农村,一般是农业生产或与之有关的工作工具,可以扬米去糠、收藏、晾晒粮食,也有的簸箕用于装垃圾。簸箕是用藤条编制而成的,也有竹制品或其它植物杆茎制作。
两者区别:
两者很相似,没有什么主要区别。
簸箕比畚箕要大,要重。有的只有一个斗,有的有斗和短把,提手。
簸箕有大簸箕、小簸箕,还有净物簸箕,随着生活用途的多样化,编织者也生产出一种变型的簸箕。这种簸箕三面立起,一面敞开,况且有舌头,用以“吐废物”,而这种变型的簸箕叫笸篮[pǒ l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