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东南亚、中国沿海都有和寿司制作工艺相似的食品,但形态却不同。日本寿司以紫菜或海苔卷米粒与生鱼片、黄瓜、肉松、焦葱为主,配上芥末、辣根、酱油、醋。
而在中国沿海有一种利用糯米、蛋黄、脆皮、花生、蔬菜、熟虾仁做成的圆柱形饭团,叫做糍饭棒,用一层熟面皮包裹,方法和握寿司有点像,但是材料和形状不同。相传糍饭棒来自春秋时期的越国(浙江地区),属于古越民的传统美食。
而在高句丽臣服中国后的公元200年即后汉年代,中国已开始流传鲊这种食品,相传由东北亚海洋民族(扶余、东秽、马韩等)引进。在辞典中的解释为以盐、醋、米及蒸熟的鱼段腓制而成的食品。有时采用炸脆鱼条作为主料和饭团拌在一起,形状是一个椭圆的球形,形似橄榄球。
但大多数时候没有固定形状,鲊又作粉蒸鱼排或米蒸鱼排,用的却是熟米,可以加热使用,也可以和熟鱼冷拌。宋朝年间,中国战乱频仍,这正好为逃难的充饥食品,而品种更多,由菜蔬类,鱼类,肉类等组合捏制而成,但因为没有固定形态,因此和日本寿司有所差异。
寿司流派:
日本寿司分两大派别:
一、江户派,握寿司;
二、关西派,箱寿司(大阪的最有名),相比之下,握寿司更让大家喜爱。
由于不使用任何模具,全靠寿司师傅手工握制而成,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米的颗粒圆润,同时有效的保持米的醇香。
其中,“握寿司”,在整个料理领域里,应该可以算是非常独特的一门。最主流、也最讲究的,当属“握寿司”。不同的鱼材,刀法、厚薄、甚至调味、做法便有不同。就像品酒顺序必定是由香槟、白酒、到红酒、甜酒或烈酒一样,吃寿司在先后顺序上也有讲究。
就像纪录片《寿司之神》里讲的一样,握寿司的好坏,全掌握在师傅的手里。小野二郎制作的握寿司,上面的配料,在师傅手上腌制或是烘烤的时间是可以精确到秒,切片的厚薄可以精确到毫米。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塑造了握寿司无法动摇的地位。
寿司是日本人发明的。
公元700年,即奈良年代,日本早期的小型食品被命名为寿司,当成节日食品来使用。寿司逐渐普及为日常食品,特别是一些渔夫用一些醋腌制过的饭团。
加上一些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木箱之内,作为沿途的食粮。镰仓幕府时代,寿司已广泛流传,成为一种普通的物品和日本饮食文化的象征。
扩展资料:
日本寿司店里的师傅对他们制作的寿司质量和口味要求非常高。在日本厨师眼中,珍贵的食材都有其最美味的时刻,过了这个时间,他们就不再把食物做给客人吃。
而寿司的“奢”还体现在食材的多样。“日本人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最该关注的地方。”于仁文说,最简单的寿司,也有谷类——大米蔬菜类——萝卜条、胡萝卜、芦笋海藻类如紫菜、海苔,再丰富一点还有贝类、鱼鲜,吃时还要搭配芥末和寿司醋,可以杀菌、助消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寿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看外国的代表美食 揭秘民族健康密码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寿司是日本的传统美食之一,认为它起源于日本。其实在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做法,只不过叫的名字不一样。在古代的东南亚、中国沿海地区,都有跟寿司相似的食物。现在也有一种说法,说寿司最早出现在中国,在后汉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一种叫做鲊的食物,算是寿司的原型。
1、日本寿司起源寿司的做法很简单,是用寿司醋泡饭块,然后加上鱼肉 、海鲜、蔬菜等食物,一起包裹而成。最早的记载大概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当时的法典“延喜式”中就有记载。不过当时是用来保存鱼的,会在鱼身上抹盐,然后用实物把鱼肉压紧发酵。之后鱼肉会产生酸味,想吃的时候用粳米直接包裹就行。后来经过发展,寿司有了不同的做法,里面的配料也是丰富多彩。到现在寿司已经变成了一种传统美食,成为大众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2、起源中国的说法在高句丽臣服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一种叫做鲊的食品出现。辞典里给出的解释,是用盐、醋、米以及蒸熟的鱼段,腌制而成的食物。听起来这个东西跟寿司很像,基本上算是同一种东西不同的做法。到了宋朝的时候,战乱十分频繁,很多人在逃难的时候,会准备一些类似的食物。不过形态是千奇百怪的,跟日本的寿司有很大的差异。我认为食材的东西,很难说清楚它的起源,一样东西可能在各个国家都有类似的做法,只是没有流传开而已。
3、日本寿司的分类现在的日本寿司基本可以分为两派,分别是江户派和关西派。前者是握寿司,不会使用任何模具,保留了米饭的醇香;后者是箱寿司,是在盒子里弄成各种的形状,没有握寿司受欢迎。不过味道都是差不多的,在日本都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