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的匈奴

聚客2022-06-06  39

了解过世界古代史的朋友对匈奴并不陌生。匈奴人和蒙古人很像,都是游牧民族,极具侵略性。在我国历史上,汉朝时期,匈奴人经常受到攻击,但是匈奴人最终还是被汉朝赶走了。匈奴战败后,据说迁徙到了西方,那么他们最后去了哪里?所谓匈奴人是指匈奴人吗?

匈奴人等于匈奴人。说起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东方史学者德·奎尼,他在著作中勾勒了一条匈奴人大致的迁徙路线,即西迁生活舒适后,渡过顿河,成为匈奴人。此后,在20世纪初,经过德国汉学家沙德特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假说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并获得了众多支持者。其中,中国元史学家洪钧在19世纪初出使俄国后接触到这一说法,并将其带入中国。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补充和修改,中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西迁理论,甚至还称赞它是高尚的。直到现在,它仍然坚持着这个早已被世界学术界抛弃的说法。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了,匈奴是在西进吗?对于这个问题,西方历史学家通过古代史料与考古证据的对比,早已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匈奴人和匈奴人在文化、习俗、文明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根据最早记载匈奴人的罗马历史学家马其顿努斯的记载,匈奴人的文明是非常原始的。他们不从事任何农业劳动,不盖楼房,不搭帐篷,甚至还怕他们。而且由于他们在生产力下大量使用骨箭,当然在马塞里努斯时代,罗马人对匈奴只有初步的了解,他们的说法可能有道听途说。这和匈奴大不相同。据中国史书记载,匈奴至少拥有龙城、赵信城、樊夫人城等城市,并在赵辛城设有仓库储存粮食。除此之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匈奴城镇和村庄的遗址不下20处,匈奴墓葬中还有大量来自欧洲的金属武器、箭头甚至织物。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匈奴人在他们迁徙之前的几百年。

当然,这样的差异并不能保证匈奴在迁徙过程中没有因为艰苦的生活条件而堕落,但无论物质水平如何变化,文化习俗一般都是相对稳定的。在这方面,匈奴人和匈奴人同样不同,因为根据马塞里国大的记载和墓葬中出土的头骨,匈奴人有拧头文化,有的在幼年时期会拧头顶,使之畸形,尖如鸡蛋。这种奇怪的习俗一般只有原始的亚洲居民或者封闭落后的美洲才有。匈奴作为一个比较文明的民族,没有这种原始的习俗。毫无疑问,匈奴人的这种习俗说明他们的家乡是一个长期封闭的缺乏交流的地区,这显然与匈奴的起源相冲突。

不仅匈奴和匈奴在文明程度上无法对应,就连看似无懈可击的西迁路线也是问题重重。在中国的史料中,匈奴最后一次出现是在《舒威西域传》中,其中记载:“粟特,在丛林之西,古称温纳沙。住在康州西北的大泽,走了一万六千里。首先,匈奴杀了自己的王,有了自己的国家,直到王胡尼第三。华商最早尝试在凉土卖货,后来才知道了鲁。高宗初,粟特王派使臣赎之,求诏。自那以后,没有向朝鲜提出任何提议。”这表明,在公元452年魏即位后,杀了粟特王以取得统治权的匈奴人从中原王朝的视野中消失了。由此,德国学者夏特推测,匈奴人在夺取粟特人后向西到达多瑙河附近,进入了罗马人的视野。主要证据是《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阿买才改名为阿兰,有迁徙的习惯。所以根据发音和游牧特征可以推断他们是存在于顿河附近的游牧民族阿兰族,这与罗马人记载的公元370年匈奴打败阿兰族的事件相吻合。

显然,沙特和他的支持者们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空。从第一个角度来看,原文提到粟特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并没有说他们直到匈奴入侵之前还是安财或阿兰人。这里完全有可能是阿兰的故乡,后来被粟特人占领,再后来被匈奴攻陷。另外,如果夏特的说法属实,那就意味着公元452年,粟特国还在阿提拉之子埃尔纳克的统治之下,征服粟特国的国王应该是阿提拉的最后一个统治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阿提拉死后,匈牙利人被附属民族打败,霸权崩溃。他的儿子埃尔纳克也迁到了东罗马帝国,被安置在多瑙河下游的南岸。粟特人民族众多,远离并敌视匈牙利人。粟特人怎么可能还在他的统治之下?而阿提拉之前的最后一位匈牙利统治者是他的叔叔卢阿,他的统治时间不是公元370年,但至少是在4世纪初。当然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修正,认为派使者去见魏的胡尼并不是阿提拉的儿子,而是匈牙利著名领袖巴拉米尔或乌尔丁。但这不能说是正当的,因为巴拉米尔或乌尔丁之后的第三个统治者分别是乌尔丁、奥克塔和卢阿,他们的统治时间远在公元452年之前。

除了时间,Shatt关于空的推测也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原文提到了粟迪:“一万六千里到戴迪”是指顿河附近距离戴迪接近八千公里的直线距离,但古人没有坐标的概念,所以这一万六千里不可能是直线距离,而是曲折的距离,也就是说粟迪比顿河更接近戴迪。再有就是洛那和波斯之间粟特人和戴迪的距离,这说明匈奴人占领的粟特人应该是在费尔干纳山谷和伊朗高原之间,而不是比伊朗更远的顿河流域。在这样的位置上,显然不需要一路行进到顿河再进入多瑙河,更不需要从西面入侵萨桑波斯。可以直接从东北进入,这显然与古典的地中海历史记载相矛盾,即匈牙利人最早出现在多瑙河,然后由美索不达米亚入侵波斯。所以,无论是匈奴和匈奴本身的区别,还是西迁路线上的完全错误和矛盾,都说明他们根本不是同一个民族,不存在匈奴西迁成为匈奴的事实。

前面说过,匈奴人不是匈奴人,自然与匈奴人的西迁无关。那么匈奴人去哪里了呢?如前所述,西迁的匈奴最终出现在公元452年的历史上。三代以前,也就是公元4世纪下半叶,他们迁徙到了帕米尔高原以西,位于费尔干纳河谷和伊朗高原之间的粟特人。虽然我们无法得知这个粟特国的确切位置,但根据其在大泽居住的记录,附近应该有一个大湖。唯一符合这个条件的是咸海,里海位于伊朗的西部,所以舒威所说的粟特国应该在咸海的东南方附近。

这个地区在公元6世纪初就被达赖人占领了,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记载,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史书留下的线索中寻找。据刘焰刚老师考证,公元350年入侵萨珊波斯的希奥尼泰国人很可能就是匈奴人。因为希奥尼泰语起源于希腊语,意思是Shioen的部落,这个词的发音和匈牙利语很接近。与此同时,记载这个神秘民族的罗马历史学家马塞利·努斯(Maceri Nuss)提到,这个民族的王子身材高大,容貌美丽,与他甚至所有古典历史学家描述的匈奴完全不同。所以排除匈奴或其分支的可能性后,只剩下匈奴。当然,仅仅把名字念得很近是不够的。这个民族的活动时间和地区大致符合匈奴在粟特的情况。公元350年入侵波斯东北部,因此在4世纪占领了咸海以南地区,恰好是匈奴占领这一地区粟特人的大致时间。与此同时,在公元359年的阿弥陀佛战役之后,这个神秘的民族不再出现在罗马历史学家的记录中。说明他们并没有西迁,而是留在了老地方,这也符合他们在公元452年还在这一带为东亚所知。而且他们先为波斯之敌,后称盟友,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匈奴在夺取粟特后仍然保留了这个带有波斯色彩的名字。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描述一下这个匈奴最后的轨迹。他们在4世纪中叶夺取了咸海南部附近的粟特人后,与波斯人发生冲突,然后成为波斯人的盟友,保留了粟特人的名字,并被带到赫尔地区与罗马人作战。阿弥陀佛陷落后,他们留在原地,充当波斯东部的缓冲国。5世纪中叶以后逐渐消失,被达赖人消灭。

当然,这始终是一种猜测。严格来说,无论匈奴人最终走向何方,他们显然都不是匈奴人,不可能肆虐整个欧洲。学历史不要太受自己立场的影响。这个在公元前就被希腊历史学家理解的道理,在今天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匈奴人就是匈奴人的错误猜测依然猖獗的原因。这一现象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68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