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形按照起伏情况分为那六种地貌单元


陆表面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六种地形地貌单元。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边缘陡峻。平原是指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海拔低、起伏小、较平坦地貌。盆地是指四周高,中间低地貌。丘陵是指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貌。洼地是指地表低洼部分,或指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排水不良,通常其中心低洼部分经积水而形成湖泊和沼泽,或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

构造剥蚀地貌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3.丘陵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陆地地形按照起伏情况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1、高原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边缘陡峻。

2、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海拔低、起伏小、较平坦。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3、山地

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

4、丘陵

海拔较低,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5、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中国地形: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其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6548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