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月初是指每月一号到十号。
古人习惯将月份(农历或者阴历)中的月初(每个月刚开始的一天)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最末一天叫晦。这种称呼在有些地方还在沿用。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
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
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一个月分为月初、月中、月末。月初即每月一号到十号,月中即每月十一号到二十号,月末即二十一号到月底,一月初就是一月一号到十号。
古人习惯将月份(农历或者阴历)中的月初(每个月刚开始的一天)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最末一天叫晦。这种称呼现在在有些地方还在沿用,望月一般还是指示十五,不过月初的含义更多的是在指一个月的开始阶段,可以为几天的时间。
相关内容介绍:
在阴阳历中,每月的十五日前后必定为望月(满月)。因此在农历中将十五日称为“望日”。
望月(满月)的时候,月球和太阳分别在地球的两侧。若此时为正对面,即发生月食。望月(满月)的日周运动,和春秋、冬夏相反的太阳的日周运动几乎一样。日没时升起,在午夜时位于南中,在日出时沉没。
夏季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见其从东南方向升起,低平的位置横穿南方的夜空。冬季的时候偏北,南中时分的满月在夜空的较高位置。春分与秋分时候从正东附近升起,在正西附近落下。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分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这是由于阴阳历比传统的阴历要额外地增设闰月和节气、节令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