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版面设计体现了一张报纸的性质和风格,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内容的高雅与低俗,是正面还是负面,以及字体是否合适、色彩是否协调、结构是否合理等。在读者深入阅读内容之前,版面设计已经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向受众传达了丰富的信息。
嘉兴日报近5年内的两次改版,在版面设计上力求做到严谨、规范,这已经是报纸版面设计者对于自身品牌的一种微妙的“设计”。
版面是由诸多内容组成的一个整体,版面中的内容有轻重和主次之分,设计者要根据版面内容的轻重和主次来进行版面设计。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面设计展现出的是独特视觉美,它所展现的外在美最终还是要为版面的内容服务。19世纪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曾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观点,这是他众多成功建筑设计的理论根基,用这一观点来考量报纸的版面设计,会有很多操作层面的启发。
版面设计的通病
近些年,技术的发展为视觉表现的多元化应用提供了更多条件,满足了信息传递过程的某种内在需求,而众多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为版面设计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基础,打破了沿袭多年、整齐划一的版面定律,风格开始个性化、多样化。但技术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许多弊端和新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表现是过分依赖于设计手段的应用,而不注重应用适合的表现方式,往往背离了版面设计的基本功能定位。
比如,重视色彩的运用是近年版面设计的突出特点,但许多设计对版面内容和后期印刷工艺考虑不周,最终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对比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形成大面积甚至满版的黑与红,造成过于强烈的视觉冲击。比如某娱乐类报纸,在同一个版上就使用了红、黄、蓝、黑等颜色的大标题,即使在同一标题中也有蓝底反白、蓝底黑体、黄底红字等各种对比强烈的字体和颜色,显得非常刺激和扎眼,而文字却被淡化,很不显眼。一家都市报的副刊,设计得花里胡哨,一些文章常常配上无关的动漫人物,各种层次和颜色的底网随处可见。
过度的设计会对纸张材料提出较高要求,不同的纸张在对颜色的表现上效果相差很大,如果不能考虑到纸张的特点,往往会影响读者的阅读。
随着更多的专业平面设计人员参与到报纸的版式设计中,报刊版面设计中视觉趣味性的加强,一些设计者一味放大视觉表达的吸引力,而忽视版面设计的基本功能和阅读的特性,以至对视觉符号使用过度,在版面上随意地添加与正文没有太大关联的图案和底纹,或者盲目地勾边,重复使用同一个图像堆砌装饰。这些弊端最终还是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了妨碍,损害了阅读的舒适性。实际上,版面设计最基本的功能定位就是梳理文字、组织结构、方便阅读,其他功能不宜置于其上。
形式追随功能
版面设计中对内容的安排、梳理将影响到阅读过程的节奏和理解的速度。版面设计就是要通过梳理文字脉络,呈现出清晰明朗的结构关系,把阅读的便利性、舒适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对版面的设计必须以此基本功能为前提,并且以不干扰和影响这个基本功能为原则。版面设计是技术问题,然后才可能是艺术问题。设计并不意味着对设计元素的添加,而保持版面的简洁与疏朗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设计风格。
怎样去做好专题版面设计,既有别于新闻版面又与整份报纸的整体风格一致?专题版面的设计比起新闻版面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文字量较大,不同的是专题类版面中大量的文字都是服务一个中心点,表现一个形象或阐述一个事件。而新闻版面中的信息元素不一定具有相关联系性或者说联系性相对薄弱。了解了这些区别,在专题类版面设计中需要我们精心规划,从而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增强读者对版面的注意,增进对内容的理解。采用简洁、疏朗的设计风格,对于大量的文字服务一个中心点,表现一个形象或阐述一个事件的专题版面而言,更是表达清晰、便利阅读的良好路径。
2010年的嘉兴日报教师节特刊第4版是一个专题类版面,它是借着展示这些历届优秀毕业生在各行各业的`风貌来宣传学校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专题类形象版面。这个版式的设计上有别于常态版面,但又严格遵循平面设计中点、线、面的排布,严格遵循嘉兴日报的字体、字号的运用和细节的规范。学校形象宣传的文字段和学生的照片放置版面中最核心的位置,主次分明,照片虽然叠放但错落有致,每张照片中都有署名。优秀毕业生的背景资料有序地放置版面两侧,读者看到照片的同时可以进行选择性地阅读毕业生的背景资料,红色的小色块以铆钉状分布,点缀整个画面又起到了每个毕业生资料的明示作用。在核心位置用大面积的红色铺底效果非常好,若没有这个块面整个版面就会显得零落,而红色运用上是100:100:20,相对100:100纯度高的红色不会显得过于俗又具喜感。这在2010年的教师节特刊中是比较出跳的版面。
一个好的版面设计,设计者必须明确目的,把握好版面梳理文字、组织结构、方便阅读的功能定位,进行合理设计。版面是为了表现内容而设计,要体现内容的主题,做到主题鲜明才能达到版面设计的最终目的。
不变中求变体现个性化
版面设计的视觉设计路径应该是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反之则会让人无所适从。从人们接触信息以来,信息的呈现就是以方块式存在,报纸中的“方块”能很好地引导用户的视觉路径,方块感越强越能给用户方向感。我们无论做怎样的版面都是以此为前提,以清晰的条理和结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版面的合理设计,还涉及版面形式的构成问题,版面中的要素包括文字、线条、图片、色彩等,是通过点、线、面的组合与排列构成的,并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来体现视觉效果,不同类型的版面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它不仅起着排除其它、突出版面信息的作用,而且又能使读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而专题类版面设计就需要我们在不变中寻求体现版面的宗旨和个性化特色的变化。不同专题类的版面有着不同的客户群,所力求达到的版面效果也是不同的,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变”。而不变的是报纸版面中细节严谨的一面,例如线条、字体、字号的运用,特别是我们嘉兴日报两次改版中形成的一套规范、严谨的版式思路和整体风格是不能改变的。
以2010年9月9日嘉兴日报教师节特刊封面的设计为例,它的设计以《师说》中的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启发。用手围成的心形中放置“传道授业解惑也”,意在赞扬教师对这个职业的兢兢业业,用心演绎“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职业精神。封面的大背景是一幅日出的图片,寓意相当明显——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在画面中大面积浅色是为淡化背景、突显封面中的重要元素,从而也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和层次感。通观整个版面,最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设计者对客户所需要的教师节封面在版式上的一个理解。对画面元素并不一味地张扬,突显的是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心明确。
从渊源上讲,机器美学乃至"新建筑"的预兆和先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美国的芝加哥学派,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Sullivan,1856-1924)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沙利文早年就学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当过绘图员,合开事务所,设计了100多幢摩天大楼。但是在这里,我并不想讲述他在建筑上的成就,我更愿意阐述他的理论观点。在设计史上,沙利文第一个提出了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这一简明扼要的短语,几乎成为在美国所听到、看到的设计哲学的唯一陈述,也成为日后德国包豪思索信赖的教义。沙利文说:"自然界中的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由一种形式,一种外观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和别的东西区分开来","哪里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
他认为"装饰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恰恰是为了美学利益,他要完全避免壮实的使用,一是人们高度集中于体态裸露、完美的建筑,就想那些强劲有力的体育健儿般的简单形式给我们带来梦寐以求的自然从容感。对沙利文来说,大自然通过结构和装饰而不需要人为添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美来。这些观点,后来由他的学生莱特进一步发挥,成为20世纪前半叶工业设计的主流--功能主义的主要依据。
战后到60年代是功能主义时期,一些设计师开始用功能决定性时,并导�1�7"自然美"的注释来寻求指导方针,推测产品究竟有哪些方面决定其外表,得出的结论是使用对形态影响很大,如水壶需要把手、壶嘴和容器来盛水,电吹风需要排热,许多基本工具由它们必须操作的狭隘功能决定其形式。但主张功能影响意见产品的形态与形式,与主张功能决定最终设计不是一回事。功能主义是这样一种观念:"有用物品的美是由其材料和结构的是实效和率真来界定的"。
用当前的观点来看,形式追随功能的概念还需要加以限定。它起初似乎是一种正确的警告:设计师最好首先留意一种产品是如何工作的,然后再注意它的形态和外观。但是,形式追随功能转化到另外一种意思:如果一种产品功能制作得很好,它就理所当然地在外观伤痕贴切束缚,折旧毫无事实根据了。反过来讲,在我们注意到功能不能保证成功的设计的同时,忽视功能绝对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尽管不一定丑陋,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其实形式追随功能,仅仅是一种顺序上的表述,而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形式跟随在功能后面,功能所支配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组有限度的条件,在受这些强制条件的约束中,一个设计可以采用形形色色舒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最后定夺,有赖于所拥有的技术和材料,而最重要的一条取决于设计师的才能。
形式追随功能仍然是一个记述关心次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次序在将来理想社会可能不足为道,但在我们的这个社会里,却需要不断叮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