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

聚客2022-06-06  39

重阳节(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定义“六”为负数,“九”为正数,九月九日,日月合阳,故称重阳,也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来自道教的一个神话故事:

相传东汉时,汝河有瘟疫妖。它一出现,家家户户的人都会生病,甚至每天都会有人死去。这个地区的人们被瘟疫恶魔蹂躏,太可怕了。

当时汝南县有个年轻人叫恒敬。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差点害死他自己。恒景病愈后,告别了爱妻和同乡,决定外出游仙,学艺为民除害。历经艰难险阻,恒景终于在一座古老的大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女。仙女被他孜孜不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魔剑,并偷偷教他降魔剑。不停的睡啊睡,没日没夜的苦练,终于练成了一门超凡的武功。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身边,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来作恶了。既然你的本事学会了,你就回去为人民灭害虫吧!”。这时仙人给了恒敬一袋山茱萸叶子和一瓶酒,并给他避邪的秘诀,让恒敬立即骑着鹤,匆匆赶回家。

恒景回到了家乡。9月9日上午,他按照仙人的指示,带领村民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给每个人一片山茱萸叶和一杯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吼,北风骤起,天空一片漆黑。随着几声凄厉的嚎叫,瘟神冲出汝河,向山下扑去。就在这时,莫问突然闻到了山茱萸的怪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顿时变了,浑身发抖,不敢再往前走了。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握降妖剑冲下山来。经过几轮激战,泾将莫问刺死,瘟疫被消灭。从此,农历九月初九爬山避疫的习俗便年复一年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重阳节意味着长寿、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

九重阳是有历史渊源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就在《征途》中写道:“聚重阳节入帝宫,旬初可见清都”。三国曹丕在《九天与钟繇》中说:“年至月,忽回九月九日。是九个太阳的数目,太阳和月亮要合在一起。通俗而有名,适合长久。所以,要享受一顿酒席。”他明明写了《重阳宴》。晋代陶渊明在《闲九天》诗的序中说:“闲时爱重九之名。菊英园,一边捧着醪,空拿着九华,用文字表达我的心”。同时这里提到了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节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明代,九月重阳节,皇宫上下都要吃花糕庆祝,皇帝还要亲自爬万寿山庆秋。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清朝。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凉爽,桂花飘香,重阳节充满了活动和乐趣,如爬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山茱萸等。,这些都很热闹。

攀登高峰

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山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特别是杜甫的《登高》:

风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伤心,鸟儿在白沙的白沙里打转。

一望无际的树簌簌落下树叶,长江不可预料地在奔腾翻滚。

悲凉秋景里的李,常年游子,在疾病缠身的今天独自生活在高台上。

历尽艰辛,苦尽仇恨,白发满发,酒杯杯残损悬。

所谓爬山,没有统一的规则,就是爬山,登塔,抬头,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没有固定的方法,比较随意。

九月九日的早晨,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本意,在孩子头上放一块蛋糕,喃喃自语,祝孩子万事如意。古人更注重重饼的制作,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这样才符合重阳节(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节蛋糕上插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我不要“爬”,我要“点灯”“吃饼”,把山茱萸换成小红纸旗。现在,在重阳节吃的软饼被称为重阳饼。

享受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诗、酒、爱菊闻名于世。经过后世的影响,重阳有赏菊的习俗。旧时文人士大夫也是为了长得像陶渊明,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在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赏菊盛行。那时候,菊花有很多种。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当菊花在傲霜盛开时,观看菊花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部分。清朝以后,重阳节赏菊的习俗特别盛行,但不再局限于九月九日。

吴茱萸和菊花

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很多妇孺都把山茱萸放在胳膊上或者戴在头上。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记载了重阳节朝贡山茱萸的事。除了佩戴山茱萸,还有人佩戴菊花。唐朝就有这种情况,古往今来都盛行。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辟邪,以招财”。

除了以上常见的习俗,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官方的收获季节,有一首歌说:“九月初九重阳节,秋收忙。小米,小米,上去下地。”陕北人晚上庆祝重阳节,因为他们白天忙着收割和脱粒。晚上在树梢上,人们喜欢吃荞麦面,煮羊肉。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爬上附近的小山,点上火,无话不谈,等公鸡打鸣才回家。晚上,许多人摘几朵野菊花,戴在女儿头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着蒸九层重阳米果的古老习俗。中国古代重阳有“饵”的习俗,就是今天的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集》说,“食饵者,九日饮菊花酒,当时以小米与芝麻相合,使其因米家之黏味而尝新物,而后成习惯”。莆仙初年诗人宋祖谦写道:“惊闻节期将至重阳节,手提筐拾野香。玉杵捣成青粉湿,珍珠唤郎尝”。

在一些地方,人们利用重阳节登高的机会来祭拜和扫墓,以纪念他们的祖先。莆仙人在重阳祭祖多于清明,所以说三月是小清明,重九是大清明。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升天纪念日。大多数村民去妈祖庙梅州或香港的天后宫和宫庙祭祀和祈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政府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去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61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