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昧耶戒

日立什么字2023-02-15  89

三昧耶戒是指,密宗的戒法之一,为真言修行者为止恶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显密诸大戒,即含摄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归于‘众生诸佛智慧之戒法。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1、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2、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3、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4、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扩展资料

三昧耶戒作法。

戒仪的顺序如下︰必须先恭敬礼拜供养三宝,其次忏悔罪障、请师、羯磨(四重戒、十无尽戒等)、授真言等秘法。

在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称为退三昧耶;或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称为破三昧耶;或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为越三昧耶。

此三类行,为真言宗之三大重罪,为三种重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昧耶戒

三昧耶戒,密宗的戒法之一。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智三昧耶戒。以众生原本有智慧德相为戒法。为真言修行者为止恶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显密诸大戒,即含摄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归于‘众生诸佛智慧之戒法。

含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⑴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此即平等义,为三昧耶戒的根本义,故或称此戒为生佛不二戒。

⑵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即本誓义。

⑶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即是除障义。

⑷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惊觉义。

三昧耶戒,不同于一般戒律,乃密宗内部秘密戒法,其中常有大阿阇黎或密宗传人之心得,成为入密宣誓之常规仪式。

按东密教法,如未受传法灌顶,擅入密宗事相领域,将会构成‘越三昧耶重罪’。

扩展资料

三昧耶之十戒条文归纳如下:

⑴不退菩提,不离菩提心。

⑵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⑶不毁谤三宝,不谤三乘法。

⑷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⑸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⑹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⑺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⑻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⑼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⑽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昧耶戒

吴明〈佛法戒律论〉(摘录)

梵语三昧耶,义有多种︰⑴时(一时佛在)会(大会经)宗(显示论)平等。⑵誓愿。⑶警觉。⑷除垢障。三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谓与佛平等誓愿。密宗修行,在传法灌顶前,须先受三昧耶戒。由传法之师男水自头顶灌下,称‘传法灌顶’,以示永不违越。三昧耶戒,就是以三种菩提心为戒。

《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云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为次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中略)凡人愿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惟真言法中,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缺而不书。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

所以三种菩提心,就是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种菩提心为戒,即三昧耶戒。此诸佛菩萨共同发心平等本誓之戒也。所谓行愿者,如论云︰‘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所谓胜义者,如论云︰‘观一切法无自性。’所谓三摩地者,如论云︰‘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中略)照见本心,湛然清净。’三种菩提心可分为大悲(行愿)、大智(胜义)、大定(三摩地)三德。东密胎藏界则分为佛部(大定)、莲花部(行愿)、金刚部(胜义)三部。亦有分为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或分为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与不二(三摩地)。

《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

‘三昧耶戒’语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即︰

⑴不应远离菩提心︰因学密行人尚在因位,具有菩提心而未圆满,时有远离之虞。且菩提心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诫不应远离。

⑵不离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条对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别。出家在家均不能离开正法,即不离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点。但出家人为佛法常住,清净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萨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时难免邪行,如夫妇性生活。三昧耶戒于此开许,但前提是不能离开正法,即不能脱离般若,脱离菩提心而邪行,此乃差别之处。故出家人为不离正法不邪行,在家人为不离正法起邪行。

⑶于一切法不悭吝︰佛法为公,不得私有。菩萨行愿,弘法利生。悭吝法施,是乃灭法。故于一切法,自人天乘以至佛乘诸法,皆应法施,不得悭吝。悭吝即失菩提心,违反平等本誓。然于此知,法施是为利人,说法施皆应当机。故对大乘根机,不应说小法令退堕;对小乘根基,不应说大法令疑谤;不应向外道辄说自具妙戒,自有大法,令其嫉恨退失。

⑷不得不饶益众生︰此乃菩提心根本所决定,法尔如此;有‘众生有一不成佛者,我不成佛’之大定;有‘观一切法自性,法尔如是,我为法王,如法自在’之大智。有一不饶益众生,即远离菩提心,违犯平等本誓。

以上四重戒,即佛所说三昧耶戒。亦即诸佛之平等本誓。以后四重禁戒,具体发展成为十重戒,亦称十波罗夷。此十重戒在显密二教中又各不相同。

《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

显教十重戒即《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犯此戒律,则得波罗夷罪。即戒律中之严重罪。显教十重戒是︰杀、盗、淫、妄语、酤酒、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

《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

密教十重戒有三种,其中二种是《大日经疏》所说,另一为善无畏三藏所说。《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为︰

⑴不应舍正法。

⑵不应舍离菩提心。

⑶于一切法不应悭吝。

⑷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

⑸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⑹不应于一切法生悭吝。

⑺不得邪见,拨无因果。

⑻于发大心人劝其深心,不令退息。

⑼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大法。

⑽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大日经疏》第二种十重戒为

⑴不舍佛宝

⑵不舍法宝

⑶不舍僧宝

⑷不舍菩提心

⑸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⑹不悭吝一切法

⑺不起邪见

⑻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⑼不差机说法

⑽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之十重戒为

⑴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⑵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⑶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⑷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⑸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⑹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⑺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⑻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⑼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⑽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6127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