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平均数的意义2023-02-15  61

臻于至善的意思是: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读音为zhēnyúzhìshàn,出自《大学》:“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例句:

1、“纬武经文”即是勉励湖湘学子孜孜矻矻以求得出众才华,在道德与智慧方面臻于至善,可以经纬天下。

2、他们以“学习、责任、感恩”与“成己成物,臻于至善”为双翼,历经十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3、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而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

“正德厚生”就是说,无论是治理1个国家还是经营1个企业,都要尊重、关爱、厚待社会民生及一切生命体,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

“臻于至善”就是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实现使命和愿景的过程,就是追求卓越的过程。

详细释义:

正德厚生 :“正德”就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这里的德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的含义,而是指事物的属性,正,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事物的属性平正,不偏斜。

利用,指利用自然资源.厚生,使生民的生活富足,充裕.和,和谐,协调.治理天下,“正德”置于首位,是“利用”、“厚生”的前提,既正人德,又正物德,方能利用自然资源,以达使人们生活富足、人际和谐之目的。

真正的道理就是正己律己的为人之道,必须以“明德”自律,使自己成为“明德”之人,培养仁爱之德,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尽善尽美而后才能停止,并且要保持完美的境界,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境界决不停止努力。

扩展资料

出处:

“正德厚生”:

这是《尚书·大禹谟》记载的帝舜和大禹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对白中的话。大禹对帝舜说,您时常说的“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我认为就是正德,利用,厚生,唯和。这是大禹阐述的治理国家的思想,并得到了帝舜的高度赞扬。

“臻于至善”:

最早源自词语“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语出《四书·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常听到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

意思是说:真正的道理就是正己律己的为人之道,必须以“明德”自律,使自己成为“明德”之人,培养仁爱之德,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尽善尽美而后才能停止,并且要保持完美的境界,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境界决不停止努力。

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臻于至善”就是不断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扩展资料: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知行合一

百度百科-臻于至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6122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