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个州的州城是指治所,具体如下:
1、豫州,治所谯(qiáo,安徽亳州),所辖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2、兖州,治所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所辖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3、徐州,治所郯(tán,郯城县西南,后迁下邳),所辖今鲁东南部,江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4、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所辖今甘东东部。
5、雍州,治所在姑臧(武威凉州区),公元194年,李傕把凉州分为凉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将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
6、冀州,治所鄗(hào)(河北柏乡县北,后迁邺城),所辖今冀西南部,后被曹操以冀、青、并、幽四州合为冀州。
7、扬州,治所历阳(皖和县,后迁寿春),所辖今苏南部、皖中南部,浙、闽、赣三省。
8、荆州,治所汉寿(湘常德市东,后迁襄阳)),所辖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9、益州,治所雒(luò,川广汉市,后绵竹,再成都),所辖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及鄂、甘各一隅。
10、交州,东汉时治所在番禺。三国时期,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治所在龙编。
扩展资料:三国时期疆域大致稳定:魏与吴、蜀间的界线是长江与淮河之间、今大别山、湖北汉川至兴山一线、大巴山、秦岭,而吴、蜀之间以今湖北的西界、贵州务川至台江一线、广西西界和中越边界为界。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略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下大力量平定了越巂、益州(今四川境内)、牂牁(今贵州境内)、永昌(今云南境内)四郡之变乱,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三国时的城池与汉代城池相比变化不大,根据考古发现汉代古城遗址大小不等,大多是长方形,面积大概在1万至6万平米左右,所以三国城池面积一般也就是1万到6万平米左右。以下是一些汉代古城遗址的面积:\r\n洮阳城址 位于全州县永岁乡大塘村梅潭屯背后的土石山上,旧名改州滩。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残高2~3米,厚5~10米,面积约6万平米。\r\n建安城址 位于全州县凤凰乡和平村西南300米,湘江的东岸。城为方形土城,边长120米,面积14400平方米。四周城墙保存较好,残高2~4米,厚5~10米。\r\n观阳城址 位于灌阳县城西南约11公里的新街乡湘溪村雀儿山前一带,当地群众称之为“古城岗”。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95米。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依山势自山腰作台阶式向山顶延伸,其中东墙残高约9米,南墙高4米,西墙残高约5~8米,北墙残高约11米。墙基厚8~15米,面积约4万平米。\r\n秦城城址 位于兴安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溶江镇北,灵渠与大溶江交汇处的三角洲上。城址略呈长方形,面积38376平方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内夹少许陶片、零星烧土和细小的河卵石,有二次加筑的现象。墙体剖面呈梯形,外侧较陡直,内侧坡度较平缓;四面城墙长度不一,其中东墙长164米,西墙长149米,南墙长257米,北墙长214米;墙高约3米,顶厚约10米,墙基厚约15米。\r\n城子山古城址 位于兴安县界首镇城东村城子山屯北约5米。城为长方形,南北向,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40米,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现今四周尚可见其痕迹,\r\n高寨城址 位于贺州市铺门镇河东村北约600米处,地名高寨。城址由城墙和两层土台组成,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80米。筑有东、南、北三边城墙,略作弧形,均为板筑土墙。现北墙残长100米,东墙残长150米,南墙残长150米,残高4米,厚10米。\r\n勒马城址 位于武宣县三里乡勒马村东南约100米,黔江与东乡河交汇处、黔江左岸的一级阶地上。城为泥土夯筑而成,四周城墙现已基本无存,平面呈长方形,坐南朝北,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60米。面积约2万平米。\r\n领方故城址 位于宾阳县芦圩乡古城村西北的领方山上。城呈长方形,长约120米,宽80米,占地面积约9600平方米。城墙用泥土夯筑,现仅存残高1~1.5米,厚1.5~2米。\r\n增劲塘古城址 位于北流县勾漏乡印塘村增劲塘屯。城址为黄土夯筑而成,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130米,面积19500平方米。城墙大部分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