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很厉害,但是他的很多经典故事都是假的。
说到诸葛孔明,笔者能想到的是一句话:“天地之才,可以反乾坤之能,鬼神之能,是应变之策。”能想到的一条是白帝城托孤,能想到的一条是师模。显然,几乎所有的史书都在说同一句话,那就是诸葛亮是一个人才,一个百年也出不来的人。
影视剧中,诸葛亮的角色堪称完美。
但是他真的那么完美吗?
显然不是。
至少,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不行,连妇孺皆知的“七擒孟获”都是假的。
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探讨一下几千年前的历史悬案。
诸葛亮《七擒孟获》最早记载于汉晋春秋时期:
“明亮的南方,胜利的地方。孟获听说自己一直在人的控制之下,是靠养学生获得的,就在蜀军营垒之间观察,问:这支军队怎么样?是的,他说:导演不知道真相,所以他输了。今天,鉴于观看营地,它将很容易赢得耳朵。微笑,即使你再努力战斗,你会被俘虏七次,七次,但你还是会被俘虏。停不下来,说:公,天威也,南方人不再叛逆!送滇池,南中平。”
此外,在《杨桦国志》、《滇纪昀录》等历史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虽然内容不同,但都差不多。甚至,有的文献还详细列出了“七擒孟获”的地点:第一擒在白牙(今邓氏美蓉);二是在朱浩洞(今邓川)被俘;三个在佛光村(今剑川)被俘;四被俘于波穹(今宁蒗);五在清殿(今凤庆)被俘;六在怒江(今永昌)被俘;七人在坎普(今缅甸北部)被俘。
如此密集的记录,说明“七擒孟获”的证据无可辩驳。再加上诸葛亮稳定大后方时的攻心策略,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喜爱,也正因为如此,大家才相信“七擒孟获”。时至今日,此事仍在当地广为流传。然而,当学者们深入研究此事时,却发现了许多不合理之处。
人们对此事的怀疑,源于陈寿写的《三国志》。《三国志》可以说是众多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最权威的史书。可是偏偏在这么重要的文献中,却没有“七擒孟获”的记载,甚至连孟获都不是一个人。为什么?
关于这一点,南宋的历史学家已经有所评论。他们认为《汉书·晋书·春秋》作者Xi赤勺所描述的“七次擒孟获”的故事,应该是他自己编造的。更何况此人所记载的大部分事情都没有经过仔细考证,语言随意,实在令人难以置信,这也是《三国志》中根本没有提到“七擒孟获”的原因。
民国时期,云南地方史学家张花兰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
陈寿详细描述了吕勇和高定在中南地区的行动。如果真的有《七擒孟获》,他为什么要跳过?孟获七次被捕,名字里却有个“霍”字。只是巧合吗?总的来说,放他一次是有些不合理的。结果说起来,诸葛亮连放了他七次,就有些滑稽了。
被抓了五六次,他还是不服。足见此人的无耻程度。他第七次怎么会投降呢?前后态度变化有点太大了。你真的一个人吗?翻翻史书就知道,诸葛亮从泸州渡江到滇池,只用了五六个月的时间,确实很贵。稍有延误就可能延误战机,甚至导致全军覆没。
而且诸葛亮的长远战略眼光,从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就可以看出来。他怎么会愿意在这么小的一个人身上花这么大的力气呢?更何况诸葛亮平定南方时,并没有经过“七擒孟获”故事中记载的地方。一个你没去过的地方怎么能辱骂孟获?
因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七擒孟获”是虚构的,许多史书说它是真实的。其实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像抓小孩一样抓孟获,放了又抓。
有人推测,诸葛亮可能俘虏了孟获,按照他对待俘虏的一贯做法,有可能不杀他。所以方国瑜先生推测,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诸葛亮追求孟获。在追击的过程中,发生了七场战斗。最后部下全军覆没,只有孟获没有被杀。
其实在诸葛亮基本稳定了南方之后,还是有一些民族造反的。那么,诸葛亮的心机真的有小说渲染的那么离谱吗?当然不会,否则就不会有建兴十一年,刘周出兵谋反的事情发生。那么,推测“七擒孟获”真的不合理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孟获怎么会受诸葛亮的影响?
更不得不提的是,《三国演义》作者陈寿本人就很崇拜诸葛亮。他特意在《诸葛亮传》中附上了一份诸葛亮的目录以示敬意,甚至在传记后的评论中对诸葛亮的惩罚措施大加赞赏。所以,如果真有“七擒孟获”这种事,陈寿也不能嫌弃,但他已经错过了。
所以,这里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陈寿是个有原则的人。虽然他很崇拜诸葛亮,但没发生的事,史书上绝对不能写,尤其是“孟获七擒”、“城计”空等违背史实的神奇故事。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七擒孟获”的故事应该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纯属虚构,充其量是小说为了突出人物而刻意编造的故事。历史上绝对没有这种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一些历史教科书上宣传这件事。因为历史是严谨的,不加思考地向学生灌输不正确的历史很容易误导学生。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给一些“讲一个如何七次活捉孟获的故事”之类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