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共生 守正出新 是什么意思

红海行动演员表2023-02-13  37

和合共生”是充满哲理的发展思想。“和合”语出《国语》、《管子》。“和”表示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是新事物生成的规律。“和”、“合”互通,是“相异相补,相反相成,协调统一,和谐共进”的意思。

" 守正出新"的意思是守道德之正,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出新”的要旨是创新。

扩展资料

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

“和合”理念是协和万邦、各民族文明文化共存互补、交流融合而不断发展的文化基础,其旨在尊重不同文明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进而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上海精神”同“和合”理念高度契合,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已成为上合组织的核心价值,将继续为上合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保障。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明确指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这也体现了“和合”理念与“上海精神”的契合。

参考资料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守正”与“出新“

《论语·公治长第五》16:熟不拘礼者,敬而远之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柳宗元先生有个经典的小故事——《黔之驴》,讲的是贵州这个地方,原本没有驴子。有好事者用船带回一头,到了贵州地面,发现没有什么用途,便把驴子丢在山坡下让它自生自灭。一开始,老虎看见了,觉得驴子像个庞然大物,不敢侵犯它。没过多久,老虎开始采用荡倚冲冒的方式试探这头驴子。没多久便试出了它的底子,最终老虎把驴子给吃掉了。

听完这个小故事,我们或许不知道驴子是怎么被吃掉的,但我们一定清楚,老虎是怎样谋划这头驴的。所以,对那些一上来就勾肩搭背,自诩为熟不拘礼的人,最好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孔子在这里点评的晏子——晏平仲,就是一个善于与人保持距离的人。

现代礼仪之中,专门讲到交谈的距离。据说,两个人交谈时,至少要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才好,这个合适的距离便是“礼”。

《礼记》中讲,“夫礼者,天地之序也”。意思是说,礼是表现天地自然、万物秩序的。天地自然万物各守其位,各循其道,才能各得其所、和合共生。与人交谈时,自觉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便是各守其位。与人交往时,能时刻保持敬意,便是各循其道,唯有如此,才能各得其所,和合共生。

晏平仲就是晏子,这个人很了不起,历史上有他的专门著作《晏子春秋》。关于晏子,因为个头矮,人又超乎寻常的灵动,有许多故事差不多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作为大政治家,晏子绝对算得上是个聪明人。

晏子有很多故事,孔子单单强调他“善与人交”的特点来点评,恰恰说明,孔子对晏子的“善与人交”是不保留的赞同的。晏子是齐国人,比孔子大一些,比孔子发迹也早。孔子到齐国去时,他已经是齐国的宰相了。一定程度上,孔子在齐国之所以不得志,或多或少有晏子这个小矮子的“功劳”。

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评价他——善与人交。

通常情况下,与人交往有连个难点,一是相知难,二是长相知难。孔子表面上强调的是晏子对“长相知”难的解决,实际上,两个难题都在晏子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一、相知难

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互相并不认识,要想成为好朋友,是件很困难的事儿。

晏子的办法是——不把自己当外人。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晏子使楚中,楚王本来是要将晏子拒之门外的,故意把正门关了,留下小门。晏子说,出使狗国才从狗洞入城,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怎么能从狗洞子通过。

我们认真琢磨这段话,晏子既没有站在齐国的立场上,也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而是站在楚国的立场上,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当外人。如此一来,守城的楚国官吏只好打开大门让他进入楚国。

相比较而言,普通人之所以会认为与素昧平生的人“相知难”,是因为先有了分别心,将自己和对方区别开来,有了希望对方能成为自己的知己这样的奢望。试想,这个世上,凭什么人家要成为你的知己,要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你的长处?除了父母、妻儿,大抵是不会有人有这样的耐心和动机的。所以,要想让别人了解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别把自己当外人,不要有分别心,开诚布公地将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将自己推销出去,坦诚的介绍给被人。

孔子之所以说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个“久”的意思便是晏子一开始便解决了“相知难”的问题。接着进一步解决了“相处久”的问题。

二、相知久——长相知难

两个人成为朋友,如何才能做到长相知呢?

除了内在动机要醇正之外,还有一个技巧的问题。这个技巧便是——敬之。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段子:两个好朋友因为相谈甚欢,互相觉得是对方的知己。于是,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吃完饭,友情更浓,于是相互争着去结账。结果争着争着,便拳脚相加、反目为仇了。

在市井之中,我们认真观察两个人争着付账的细节:常常是一个人一把将抢先的人拉开,然后那个抢先的重新挤了回来。接着拉人的那个先佯装发了飙——“多大个事儿,我来”!通常情况下还要加上瞪眼睛吓人的表情,末了再来一句不怎么中听的口头语。另外一个马上不乐意了,一开始是计较谁付账,慢慢的就变成了谁先失礼。最后便是反目为仇、不欢而散。

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因为觉得彼此熟悉了,慢慢忘掉了“礼”,失去了“敬之”的意识。

仔细想想柳宗元的《黔之驴》,既然你已经没有“敬之”的意思了,甚至言语、行为上开始荡倚冲冒,“我”难道还真是贵州的驴子。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一翻两瞪眼。

所以,孔子的话里,暗含着交友之道。

先生说了:“晏平仲这个人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对方敬意有加。

后来,孔子的这段话被引申到夫妻关系中。夫妻之间,能够“相敬如宾”的,常常能够长长久久。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566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