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样板戏电影的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红灯记》
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它的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在虎林铁路上的“辉崔”小站(黑龙江省鸡西市境内)。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京剧《智取威虎山》,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
3、《沙家浜》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剧现代戏创作,以需要一出写工人题材的戏为由,决定改编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为京剧。
5、《奇袭白虎团》
京剧《奇袭白虎团》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杨育才在金城战役中的英雄事迹编写,参照的是《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
6、《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故事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的事迹,展现了那个特殊历史年代一群女性为争取解放而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
7、《白毛女》
《白毛女》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8、《沙家浜》
交响音乐《沙家浜》是中央交响乐团根据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而成。在当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舞台,更在于它响应了毛主席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口号。
扩展资料:
“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
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都是:《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
最早的一批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成功地塑造了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洪常青、严伟才、方海珍、喜儿等一批无产阶级的英雄典型,彻底改变了旧戏舞台上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形形色色的反动人物或“中间人物”长期盘踞的局面,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
在百度百科中,样板戏被定义为“样板戏是指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并认为剧目有二十几个。
在维基百科中,样板戏被定义为“指1967至1976年间,由官方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认定的一批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定稿,主要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的舞台艺术作品”。并说“样板戏的认定有若干次”。在关于样板戏剧目数量时,维基百科上说“至1976年10月,样板戏约有二十八部。”但是它列出的剧目数量远远不止二十八部,达到了三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