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创作背景:
《老王》这篇文章创作于1984年,作者记述了自己从前和老王在交往过程当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当值正式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杨绛夫妻两人在那个时候吃了不少的苦头,并且被认为是反动学术的权威。
但是老王并不在乎外界对他们夫妻两人的评价,还是一如既往地尊重这夫妻二人,就这样,老王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杨绛的脑海之中。
杨绛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那个动乱的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在这些人身上更容易让人忽略苦难。
扩展资料:
杨绛这篇文章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在物质上、生理上,还是精神上,老王都是一个彻底的不幸者。
可这样的不幸者,却在一个历史时间段里,与杨绛相识。他们的相识,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他蹬,我坐,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局限于闲聊,但老王还是极为珍惜这样的一种相识。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传达这样的一种珍惜,文革期间,杨绛的丈夫钱先生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他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和亲近,杨绛将他视为熟人,愿意倾听他的闲话。
杨绛的女儿也曾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使得他的眼病有了好转。在他为杨绛一家付出一些劳力之后,还总能得到一些钱的补偿。
尽管有些时候,拿钱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但这样的温暖和亲近,让老王孤寂的心灵有了一种安慰。也正是这样的温情,使得老王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获得一种心灵的寄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王
杨绛先生是善良宽厚的,她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无私的帮助无产者老王。更难能可贵的是,杨绛先生作为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还要不断地去反思自己,在老王死后,她带着深深的不安,不停地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老王作者杨绛简介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着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先生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着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先生的文学翻译成就卓着,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着《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先生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