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品官员是现在的什么官职?

和硕亲王2023-02-13  24

古代八品官员分为正八品和从八品,正八品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从八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

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古代官职分为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扩展资料:

唐朝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

宋朝

正八品官职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

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内散官:司奉郎,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明朝

正八品官职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宝正、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王府典膳正、讲经、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清朝

正八品官职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土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正八品

一、两晋官职

极品:丞相(或称相国,为百官之长)。

正一品:太师(两晋时期因避司马师名讳,亦称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

从一品:开仪府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等。

正二品:特进、太常、辅国大将军等。

从二品: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大都护、镇东大将军、大司农等。

正三品:侍中、中书令、尚书、少府、左右骁骑、左右武卫、上都护、冠军大将军、中都督等。

从三品: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勋、卫尉、廷尉、宗正、太仆、大鸿胪、左右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校尉等。

正四品上阶:侍郎、尚书左丞、刺史、忠武将军等。

正四品下阶:尚书右丞、中郎将、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阶:秘书少监、少卿、长史、太中大夫、宣威将军等。

从四品下阶:少府少监、少伊、别驾、司马、都尉、明威将军等。

正五品上阶:太守、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中书舍人、长史、参军、定远将军等。

正五品下阶:内常侍、朝仪大夫、宁远将军等。

从五品上阶:秘书丞、著作郎、朝请大夫等。

从五品下阶:太常丞、太史丞、驸马都尉、奉车都尉、游击将军等。

正六品上阶:太学博士、太子舍人、京师县令、骁骑尉等。

正六品下阶:中牧监、上镇将等。

从六品上阶:起居郎、起居舍人、州郡县令、旅威校尉等。

从六品下阶:侍御史、国子监丞、旅威副尉等。

七品:诸州中县令、殿中侍御史大夫、主簿、主书、别将长史等。

八品:监察御史、征司郎、助教、兵曹等。

九品:中关令、诸州县尉、各府衙博士等。

备注

“丞相”亦称司徒,司徒为常职,丞相无定名,也无定职。两晋时期丞相一职因人而授,均为强臣所设,如赵王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南阳王司马保以及王敦、王导等都单揽朝权、独断朝纲,同时兼领录尚书事,因朝庭一切公文必须由录尚书事审阅,由此方能保证权力高度集中。

“御史大夫”一职执掌弹劾、纠察官员,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一职为御史大夫副官。

“督军”一职为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都督”一职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中常侍”一职掌管机密文书及下达诏命,权力极大。

“长史”一职为事务主管,相当于秘书长,国家及将军、三公以上幕府均可设置。

“侍中”一职为丞相属官,职掌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及照料皇帝起居等。

“散骑常侍”一职侍奉皇帝左右,以备顾问及规谏过失。

除官品之外尚有八公、上公、三公、位从公、特进、九卿、宫官之说:

八公: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武职),皆金章紫绶。

上公: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亦称三司。均为正一品官员,两晋时期没有宰相之职。太尉与大司马有时互称,为最高军政长官,司徒职掌教化,司空职掌营造。

位从公:即开仪府同三司。“开府”意即开设府第、设置官吏;“仪同三司”意即仪仗同于太尉、司徒、司空。两晋时期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镶、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军职,均有授开仪府同三司官品之实,待遇仅次于三公。因两晋时期诸多权臣,故多有此待遇,

书中“祭酒”一职为幕府中幕僚,而非官职。

特进:往往为加官,不常设,享受金章紫绶待遇。

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均为三品以上官员,为中央政权各机关总称,职能如下:

“太常”职掌礼仪、祭祀,兼领掌选博士。统领博士、协律校尉、太学博士、祭酒、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

“光禄勋”职掌宫殿掖门宿卫,统领武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五官左右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东园将及太官、御府、守宫、黄门、掖庭、清商、华林园等令。

“卫尉”职掌宫殿门卫屯兵,统领武库、公车、卫士、诸冶等令。

“太仆”职掌舆马及牧畜,统辖典农、典虞都尉、左右中典牧都尉、典虞丞及车府、典牧、乘黄厩、骅骝厩、龙马厩等令。

“廷尉”职掌司法狱讼,统领正、监、平等令。

“大鸿胪”职掌宾客朝觐及边地各民族事务,统领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盾等令。

“宗正”职掌皇族宗室亲属、图牒,统太医令史等。

“大司农”职掌谷货,统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

“少府”职掌国家财货、山泽之税,统辖材官校尉及中左右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

宫官:管理皇太后宫、皇后宫、东宫之官。

皇太后宫设有三卿,即九卿中卫尉、太仆、少府。

皇后宫设大长秋卿职。

东宫官为皇太子所设,负责皇储(太子)和皇室子孙之礼、乐、文化教育,由博学之士、品行兼优之太傅、少傅、太师、太保负责。太傅教授臣节、治政之道,少傅观察纠正太子德行,太师教太子行事、晓谕德行,太保为谨慎太子其身、辅弼正道。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因太傅、少傅、太师、太保官员自皇帝为世子或太子时即行接触,在皇帝继位后或置为心腹,或担任要职,往往关系国家兴衰。

除此之外尚有封爵之论,两晋时期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亭侯九等,爵位只是荣誉称号,奖励开国或治国功勋,可以任职,亦可赋闲,享受一定待遇,即如现在的科学院院士,代表国家认可其在各领域内所做出的贡献,即可以在一定岗位上任职,亦可正常从事研究工作。

二、两晋官制

两晋官制方面设有三省、一台、五监、州郡县等府衙。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掌管秘记奉章、奏报正事、选举人才、赏罚百官及将皇帝诏示宣告内外、出纳皇命。由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左右丞官员组成。

中书省负责修史、枢密机要、记录皇帝、皇族子弟日常活动及朝庭议事、礼仪、侍奉,掌管著作、三阁图书。由中书监、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官员组成。

门下省执掌纠正、献纳、谏正、参政议事、外交等事务。由侍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官员组成。

一台即御史台,掌管纠察百官、颁布法令。由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组成。

两晋时期因尚书省(尚即是主管之意)负责出纳皇命、奏报正事、宣诏布告等重要事务,是除皇帝之外最有权力之机构,故古人有言:“皇帝之有尚书,犹天下之有北斗,拱北极之星,斗为天之喉舌,尚书为皇帝喉舌。”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因此而成虚位,并无实权,只是地位象征而已。

五监即少府监、将作监、国子监、军器监、都水监,均为专门机构。

少府监负责全国丝织,相当于现在的纺织部;

将作监负责全国冶铁、铸造,相当现在的工业部;

军器监负责全国兵器制造、分配管理,相当于现在的国防科工委;

都水监负责舟楫制造、河道治理、漕运,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

地方上划州、设郡、置县,州辖郡,郡辖县,即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晋分天下为十九州、一百七十一郡国、一千一百零九县。州官由刺史担任,兼领武职,统领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主簿官员;郡官由太守担任,下设主簿、主记室、五官掾、文学掾、功曹史、记事史等官职。京师河南郡称“尹”;县设县令、县长,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下设主簿、录事史、主记室、功曹史、尉等官职。

州郡名称在两晋时期因诸雄割据建国,名称变化无常,如东晋以四川成都为益州,因为成汉占据,遂将重庆改为益州。再如晋初以江陵为荆州,前秦以襄樊为荆州等,不一而足。

三、两晋军制

两晋军制,沿袭汉魏而略有变化。

由皇帝直接控制六军,由大司马或太尉掌管,编制按将军、司马、伍、卒设立武官,多以朝庭清重大员担任。同时分封宗室亲王或异性大族都督州镇要地,以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官职以大将军为最,官位在三公之上。

其次为骠骑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官品次于九卿,职掌京师及边防事务。

凡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之衔者,为指挥全国军队的最高长官,代表皇帝掌握最高军权。

下设中军将军总统宿卫,左右卫将军统领宫殿禁军,领军、护军(初称中领军、中护军)等分领宫门及京师城内禁军,四护军统领城外诸军。

西晋增设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及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将军。四征将军负责征剿、镇压,四镇将军负责地方安定。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军事,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军事,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军事,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此外,还有四平、四安等将军,以统分置于各地的外军。

杂系将军称谓有勇武、壮威、宣威、明威、定远、宁远、游骑、游击等,名目繁多。

“校尉”军职在各朝职权不同,两晋时期校尉地位较高,仅次于将军,司隶校尉(守卫京师军职,相当于现在的怀卫戍区司令)级别更高,已非一般军官之任。

另外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文官八品

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国子监学录、钦天监主簿、太医院御医、五经博士、八品笔帖式、四氏学学录、太常寺协律郎、布政司司库大使、运盐使库大使、道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历、外县县丞、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州学正、县教谕、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司左右至灵

从八品:翰林院典簿、国子监典簿、鸿胪寺主簿、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太医院吏目、祠祭署祀丞、神乐署署正、布政司照磨、运盐司知事府州县训导、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武官八品

正八品: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八品廕监生、外委千总、

从八品: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圆明园副护军校

官品是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

扩展资料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曹魏建立后由吏部尚书陈群提出。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实际上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以此制选官。

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523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