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仪式顺序:
1、仪式的第一项是迎神,燔柴炉内升烟火,表达了将人间敬天之意传于上天的寓意。
2、回拜位后,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3、迎神后为奠玉帛,即向天神、祖宗进献玉、帛。
4、第三个顺序是进俎。
5、接下来行初献礼。
6、初献之后行亚献和终献礼。
扩展资料祭天的原因: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道。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
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祭天就是提醒人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人对天应该有一种敬畏感,这一点在宗教情感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表现。
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必须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皇帝是天子,就必须要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这样祭天就成了皇帝与上天对话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
所以,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即使今天,人们站立在圜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堂的接近。
皇帝既是受命于“天”,又必须是当“运”的兴盛者。所以,当中国人跪下来恭听最高指示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天
近日,考古人员对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的北魏皇家祭天遗址进行发掘,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发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祭天是古代的重大祭祀,历史源远流长,据传始于皇帝。殷商时期,已形成规模巨大、完善的祭天仪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的祭天仪式也有所不同。
一、商周时期
祭祀清晨,天子率领百官来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内着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间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
1、燔燎:天子将献给天帝的牲口进行宰杀,并同玉器、缯帛等祭品堆放在柴垛上,点燃积柴,让烟火高高地升腾于天,使天帝嗅到气味。
2、进献鲜血、五齐(五种不同质量的酒)、黍稷饮食。
3、饮福与赐胙:祭祀者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同时,天子将祭祀用的牲肉分赠给宗室臣下。
二、明清时期
根据明清两朝史料记载,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继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
1、迎帝神:皇帝更换祭服后,便从左门进入圜丘坛,至中层平台拜位。燔柴炉,迎帝神,乐奏"始平之章"。皇帝上香跪拜皇天上帝神牌,列祖列宗牌位,后对诸神行三跪九拜礼。
2、奠玉帛:进献玉帛,奏“景平之章”。
3、进俎:进献盛于俎内牛犊,奏“咸平之章”。
4、初献:第一次向神敬酒,奏“奉平之章”、舞"干戚之舞”,司祝跪读祝文,皇帝行三跪九拜礼。
5、亚献:再次向神敬酒,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
6、终献:第三次向神敬酒,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禄寺卿奉福胙,在皇帝面前拱举,皇帝喝完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叩之礼。
7、撤馔:奏"熙平之章"。
8、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后,奏“清平之章”,焚烧祭品,奏“太平之章”。
9、望燎:观看焚烧祭品,奏"佑平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