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联通的客服电话2023-02-13  22

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后七子是中国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的主张是重视文学独立地位。

李攀龙、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作家,他们认为古文已有成法,今人作文只要“琢字成辞,属辞成篇”,模拟古人就可以了。并且武断地认为散文自西汉以后、诗歌从盛唐以后,都不值一读。

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李攀龙俊洁响亮,王世贞精切雅致,吴国伦整密沉雄,徐中行闳大雄整,谢榛神简气逸。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生活不好,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

后七子的作品,本人知之甚少,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应该肯定的是,至少在当时甚至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左右或影响过中国的文坛和文人;同时他们的人品,他们的体恤百姓,与民同乐,他们的尽忠报国,民族精神,都是永远值得称颂,为世代所敬仰的。

1、“前七子”是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

“前七子”都是进士,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_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2、“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

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

扩展资料:

“前七子”、“后七子”主张文学的影响:

1、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

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了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所体现出的功过是非相互错杂的特征,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

2、重视文学独立地位

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七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七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506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