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原名郭开真。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本名郭开真,本名唐定,别号尚武,是人。除了郭沫若,他的笔名还包括麦昂、郭、、高汝鸿和。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1922年3月15日,他创办的《创造季刊》问世。同年,歌德的《少年维特》翻译完成。1923年春,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同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和诗剧散文集《星空》。
1932年完成散文《金文考证》和《创作十年》。1933年,他完成了《铭文集》、《金文遗释》、《古文字概论》等著作,其中《铭文集》是一部关于甲骨文字的综合性著作。
1973年,《出土文物二三事》一书出版。1977年出版诗集《莫若诗选》。
人物评价:
郭沫若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国学功底深厚。他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确实有独到的贡献。但就现代学术规范而言,他的虚张声势让他更有活力,而史学学科则远远不够。这主要是因为他不同于陈二(指陈垣、陈寅恪)和吕思勉,他的志向不是学术,而是有着不同的怀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高汝鸿、麦克昂、易坎人、谷人、爱牟、杜荃、石沱等,后以家乡大渡河和雅河的别称“沫水”和“若水”取名沫若,晚年敬称郭老,男,四川人,客家人。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郭沫若的作品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