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如何理解

惠成功2023-02-13  29

1、“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2、明朝靖难之役是一次也被人们称之为靖难之变,这是在建文帝时期发生的一次内战。当时的燕王朱棣认为自己的才能比建文帝要强上许多,所以带兵谋反背叛了朱允炆。

3、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建文帝或许真的不适合做皇帝,而且为人并没有多少谋略,而燕王就不同了,非常的有谋略而且十分机警,后来更是反叛成功成为了明太祖,这就是明朝靖难之役。

“靖难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平定变乱。一般指明成祖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奉天刑赏录·教坊录》等有相关记载。”

成祖在“靖难之役”获胜后,诛杀齐泰 黄子澄 方孝孺及众多建文旧臣如: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卢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刘端、黄观、侯泰、茅大芳、陈迪等,史称:“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

他们的家属和亲人也被牵连,死者甚众,流放及被其它方式惩罚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后,大部份人始获赦免,余下的人的后代却迟至明神宗时始获赦免。成祖不承认建文年号,以即位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元年。虽然成祖因为反对惠帝削藩而起兵,但他即位后却跟惠帝一样推行削藩。

扩展资料

朱棣取得靖难之役成功的原因一共有三点。具体如下:

(1)燕王多年守边,故军中部将旧从众多。靖难兵起后,多归降。

(2)燕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迫不得已求生,以获得道义上的同情;同时燕王治军严明,注意约束燕军不嗜杀掠,以争取人心,故南军多愿归降。也就是说,燕王在起兵后,注意做思想宣传工作,为日后当皇帝收揽人心。

(3)靖难之役是明初皇族内部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爆发的一场内战,非改朝易姓。故而文臣武将多持观望之态,因为是朱元璋的子孙之间的内讧,所以无论支持谁都没有原则上的错误。因此燕王所遇的阻力(包括道义上的,军事上的)就大为减少。这是燕王能够取胜的关键。

靖难:平定变乱。

靖难在汉典中的解释是平定变乱。《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陛下急於靖难,累遣东征。”《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永乐爷 从北平起兵靖难,迁於燕都,是为北京。”清·谭献《明诗录序》:“靖难变起,士气摧伤,朝野之文,遽以衰息。”

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930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