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的故事

溶剂2023-02-13  45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行——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西汉王朝的骠骑将军、大司马,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常胜将领。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然而奇迹降临在这个家庭。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

——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

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象其它的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用兵天份啧啧称奇,也许是为了再试探一次霍去病的天赋和勇气,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年统帅霍去病不孚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且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和他的部下迎战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队,完完全全是以从上到下都视死如归的决心奋勇拼杀。

最终,霍去病取得了酷烈的胜利,一万精兵仅有三千人回师长安。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死于战阵,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做了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

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

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在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

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

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

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

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7),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在深入漠此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

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

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大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

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吴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李白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天可汗——李世民

他自少年时便已是一代英雄,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十七岁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十九岁便开设文学馆,文采风流。他是真正使得唐朝武功辉煌、文华灿烂的那个人。由于他是中华帝王,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才是盛世唐朝的第一勇将、第一智囊、第一才子。

他就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四岁这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采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必深究,然而逐渐长大的李世民却果然很快就显露出了他超凡脱俗的才华谋略。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困在雁门。情势万分危急。无奈之下,隋炀帝派人将诏书缚于木上,投入汾水,这才传出消息,在全国招募勤王之师。十六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也加入了救驾的队伍里。

刚开始的时候,军队一时还没能集结足够数量,显得敌众我寡。李世民便向屯卫将军卫定兴进言,要想法迷惑突厥,使他们以为隋军数量巨大。“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果然使得突厥军队摸不清虚实,看着增援部队从眼前驰过,却不敢进攻。

雁门之战是李世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军阵,而他的军事天才和谋略也在此战中初露头角。

两年后(公元617),李渊就任太原留守,十八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了太原。当时的隋王朝各地战火纷起,不久就有一支军队来攻打太原。李渊率部出击,深陷敌阵。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飞骑冲入万军阵中与父亲会合,父子合力而最终突围而出。

这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世民审时度势,广交各路英豪,所有结识他的人无不愿为他效死。就在这时,他的密友之一晋阳县令刘文静因事牵连入狱,李世民借探监之机,与刘文静商议起兵的计划。随后,他将计划转告父亲的好友裴寂,通过一番商议,李渊于当年五月将身在河东的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和女儿召回,举兵起事。

初封秦王

起兵之后,二十八岁的李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十八岁的李世民任右领军大都督,互相配合作战。而战功最显赫、才智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非李世民莫属。

当大军西进至贾胡堡时,遇到了隋军的抵抗,很长时间攻不下来,又遇到久雨断粮。李渊便与裴寂商议,想要退兵回太原,日后再做打算。

李世民听到退兵的命令,立即反对,说:“我们的本意是兴兵以救苍生,因此必须一鼓作气入都城以号令天下,如今遇到小困难就打退堂鼓,很可能会使跟着我们的各路豪杰与我们分道扬镳。而且仅以占有太原一地为满足的话,怎么配称义军,与各地割据的乱贼有什么区别!何以自全!”

李渊不听,催着退兵。李世民便找来大哥建成,站在大帐外痛哭失声,声闻帐内。李渊没想到打起仗来不怕死的儿子居然会哭,十分意外,连忙询问原因。

李世民回答道:“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终于恍然大悟,立即打消了退兵的念头。

雨停之后,李世民首先请命出阵,带着几个骑兵冒险到城下用计激怒城中守将,诱使守军出战。出战后的隋军疾奔李渊与建成所部的城东而非李世民与柴绍所部的城南,李建成在混乱中坠马,士卒都纷纷退却。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自城南亲率二骑领先驰援,在他的表率之下,将士们奋力冲杀,隋军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变化,很快反胜为败,唐军顺利地夺下了这关键的一战。

随后,李世民又再次向李渊建议入关,取永丰仓赈济穷苦百姓。李渊经此一役,对次子的军事天才已经十分信服,立即采纳。

随后,李世民率先锋部队平定渭北,一路势如破竹。在所有的战斗中,他都亲自上阵,而且担负最危险的冲锋任务,经常是轻骑数人便深入敌阵,与如今动作大片里的孤胆英雄没有两样。而且他礼贤下士,对部下推心置腹。并且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很快少年李世民的威名大振,所到之处,各地官吏、平民、豪强、好汉都纷纷举家主动投奔,以至于日以千计。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李渊扶立杨广之孙杨侑为隋恭帝,改年号义宁。李世民因军功受封秦国公。此时距当初起兵,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李世民刚十九岁。

几个月后,隋恭帝“禅位”于李渊,唐王朝正式建立,年号武德。李世民进封秦王。

秦王破阵

武德元年(公元618)三月,甘肃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举兵十万进犯关中,李世民率部出击,在战役中他巧用谋略,在实战中又亲率左右数十骑领先冲入敌阵,唐军士气顿时大振,薛仁杲大败投降。

武德二年(公元619)十月,山西人刘武周叛乱。这次叛乱势头极猛,李元吉、裴寂等人先后率部征讨,都被打败,刘军很快就几乎占领了河东全境,直逼关中。唐高祖李渊看见这个势头,便准备放弃河东,死守潼关。在这个时候,又是李世民挺身而出,主动率兵三万在寒冷的十一月渡过黄河出战。很快便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战斗中,由于他和精兵部队推进速度过快,大部队和粮草根本追不上,谋士刘宏基拉着他的马苦苦哀求他暂停休息,他拒绝说:“吾竭忠殉国,岂顾身乎!”说完,他又率部追赶敌军,一昼夜奔袭二百余里,途中大小战数十合,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军中仅剩的一头羊也坚持和将士分食。最终在山西介休找到了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并立即发动攻击,一天之内就连续突破对方的八道防线、歼敌过万。第二天,宋金刚组织的第九道关也被李世民突破,歼敌三千。李世民不要命的打法使部下也奋勇无比,完全就成了一支敢死队。这样的气势使得整个宋金刚部都被震住了,士气何止是低落,简直是崩溃,以逸待劳的十万大军居然就这样被李世民所率的几千劳饿之军打得不成模样。

当他和他的军队如同天降奇兵出现在浩州城外的时候,浩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张德政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李世民脱去甲胄露出面貌,城中所有的人顿时喜极而泣。而此时部将才告诉浩州城内军民,秦王李世民是空腹取得大捷的,因此已是两天没有进食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追击刘武周的同时,另一支有意逐鹿天下的军队却趁势而起。这就是扶立了越王杨侗为皇泰帝的洛阳王世充。王世充曾战胜瓦岗军,迫使李密投奔李渊,还在这一过程中收罗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等名将。他趁着李世民决战刘武周的时机对关中用兵,唐军节节败退,最后只保住了函谷关内的土地。

不过,王世充其人没有胸怀气魄,不但迷信神巫,还任人唯亲。因此,就在武德二年闰二月,他与唐军交战于九曲,两军对阵的时候,秦叔宝和程咬金却突然率着几十骑亲信越队而出,向王世充行礼后说:“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彬彬有礼地说完,几十人便拨转马头,当众驰入唐军阵中去了。同年七月,也是瓦岗军出身的罗士信(罗成?)也由王世充军中投奔唐军。

秦叔宝和程咬金、罗士信归附唐军之后,立即被拨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部属并加入对刘武周的战斗。李世民对他们格外重用,还将秦叔宝和程咬金任命为担任自己秦王府亲骑兵玄甲卫队的首领,当李世民亲自冲锋在前的时候,他们便紧随左右,主属同为敢死队,成为唐朝军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德三年(公元620)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河东全境。

武德三年七月,刚刚结束征刘之战的李世民没有多松一口气,便率三万军出关,攻打已经自立为郑皇帝的王世充。

两军对阵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并不占优势。七月,他率数十骑亲往挑战,结果陷入百十倍于己的敌军重围。看见如此敌众之势,李世民左右身经百战的亲信们都不禁露出畏惧之色。李世民遂命众人撤退,自己留下殿后。王世充又派单雄信带着数百骑追击。落单的李世民毫无惧色,箭无虚发,追兵无不应声而倒。结果他不但全身而返,还擒到了大将燕颀。

类似的事情在两个月后又发生了。九月,李世民带着五百骑亲兵勘查地形,不料与王世充部万余人狭路相逢。这一场人数悬殊的战斗,结果是令人掉眼镜的:李世民和他的五百轻兵杀敌三千余人,获大将陈智略,王世充亏了马快才只身逃脱。

李世民如此耀眼的威名声望不用说也使得诸将士心驰神往,因此战争刚开始三个月,王世充属下就有不少人投奔李世民:张公瑾、邓州、田瓒、时德睿、张镇周、郭庆、魏陆、王要汉。跟着他们一起归属唐军的州县就有数十之多。

王世充见唐军势不可挡,只得派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于武德四年初发兵十万(号称三十万)驰援。而在此之前,唐军与夏军对阵之时多数都讨不了好去。因此得知这个消息,包括屈突通在内的唐军名将都觉得难以抵敌,纷纷提议退兵。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留李元吉屈突通围攻洛阳,自己率精骑兵3500人,抢在窦建德之前赶往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决。

当李世民带着自己的亲兵部队不眠不休昼夜兼程,终于在一天之后赶到虎牢关。而这时,窦建德的大部队离此地已不足三十里。

休息一夜之后,李世民立即带着五百骑兵出关挑战。一路上,他分兵给秦叔宝和程咬金沿途设伏,自己最后只和尉迟敬德带四人前往夏军大营。得到消息的夏军立即派出五千多骑兵追击,看见少年秦王只带这样几个亲信,他们既怕有埋伏又舍不得放掉这样的机会,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就这样一路引诱着这支骑兵到了五百唐军的埋伏圈里。秦叔宝和程咬金立即动手,本就被李世民一路引得心里发虚的夏军顿时阵脚大乱,损了三百余人,大将殷秋、石瓒也成了俘虏。

经此一战,夏军不敢再轻易出阵,两支力量悬殊的军队居然就这样在虎牢关对恃了一个月。犹豫的窦建德便有了想要转攻山西的念头。这就逼使李世民不得不改变“守关”的念头,而是要设法击败夏军了。

三千五百人怎么击败十万人?

五月一日,李世民派人将千匹战马送出关外放牧,造成“骑兵无马”的假象,诱使本想转战山西的窦建德出战。窦建德果然于次日列阵于虎牢关前,想要攻下虎牢。谁知李世民麾下勇将如云,夏军的头一场小规模挑战就触了霉头:只因为李世民对夏将王琬的青骢马赞不绝口,尉迟敬德便不由分说地冲了出来,不但立即活捉王琬,还将马也牵了回去。

正当夏军对这一幕目瞪口呆的时候,中午时分李世民又派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孤军冲击。窦建德认为有机可乘,便派出数千精锐骑兵远追。结果正中李世民之计,他令众将带其余三千唐军精锐尽数冲进正在吃饭开会的夏营。窦建德和他的十万大军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有人拿三千人来冲十万人这样的事,没有做任何准备,顿时乱成一团。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窦建德被唐将白士让和杨武威活捉,战斗就此宣告结束。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以三千五百人战胜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获虏五万余人。

二十二岁的李世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洛阳城里苦苦等待夏军的王世充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盼到的居然是被唐军押解而来的窦建德。他只得开城投降。

开创盛唐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军凯旋,亲披黄金甲、带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陈前后部鼓吹,将隋郑夏三朝器物辇辂献享于太庙。喜出望外的高祖李渊于十月将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位于王公之上,可用皇帝级别的衮冕、鼓吹、仪仗。

暂别战场的李世民重拾经籍文学,开设文学馆广招饱学之士,以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都于此时加入秦王府。李世民与这些饱学宿儒诗咏唱和,他的文学造诣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全唐诗》称他“诗笔草隶,卓越前古”“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武双绝的李世民渐渐成为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由于“功高震主”,百姓归心,天下齐歌“秦王破阵乐”,以至于曾经许诺要让李世民继位的李渊都在屡次摇摆后开始对他猜忌起来。武德九年,李渊下令将程咬金调离京城任康州刺史,在程咬金抗命不从之后,又下令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李元吉出征突厥,以此离散李世民的实力,达到最终的目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被父亲和兄弟逼到绝路上的李世民终于在部属的催促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二十七岁的李世民成为大唐王朝的皇帝。

登基十几天后,突厥颉利可汗想要趁唐王朝更替之机入侵,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大败突厥。几天后,不死心的颉利又率军进逼,直抵渭水便桥。李世民得知消息怒不可遏,在唐军出发之前便先行带着房玄龄等六人骑马先行抵达渭河,隔河与颉利相会并对他加以斥责。不久唐军陆续抵达,颉利可汗既见李世民凛然无惧,又见唐军严整,不禁大惧请和。第二天,李世民再次亲抵便桥,与颉利可汗设盟,突厥退兵。返回的颉利可汗越想越是害怕,立刻又派人送来三千骏马、万头肥羊示好。李世民拒绝接受突厥的礼物,下令他必须立即归还历年掳掠的大唐子民。

从此后,李世民正式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文治武功、人品仁达都无比卓越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对外则兵威所向无敌,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对内则政治清明,海纳百川,没有种族宗教之分。文学技艺更是异采纷呈。他创立弘文馆,令皇族和高官子弟入学,使学风大盛。唐诗至今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而唐代诗文气度磅礴,世人皆以保国从军为己任的文风,更是旷古未有,绝非后世文人墨客可比。而这样的风气,毫无疑问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630年三月,西域及北疆各部各族首领齐聚长安,提出要尊奉三十一岁的李世民为各族共同的首领。从此以后,李世民不但是唐王朝的太宗,更是周边各族各国的共同首领“天可汗”。

直到今天,大唐盛世、贞观君臣,仍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灿烂骄傲的记忆。而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扩展资料:

抗战时期的其他英雄事迹:

1、抗日英雄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

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2、抗日英雄赵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

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1935年12月13日,因赵一曼腿部伤势严重,生命垂危,日军为得到重要口供,将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在住院期间,利用各种机会向看守她的警察董宪勋与女护士韩勇义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两人深受感动,决定帮助赵一曼逃离日军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宪勋与韩勇义将赵一曼背出医院送上了事先雇来的小汽车,经过辗转后,赵一曼到了阿城县境内的金家窝棚董宪勋的叔叔家中。

6月30日,赵一曼在准备奔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军赶上,再次落入日军的魔掌。赵一曼被带回哈尔滨后,凶残的日本军警对她进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严酷的刑讯,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为赵一曼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3、抗日英雄之八女投江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战斗。

10月上旬,该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的上述8名成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

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是她们却被敌围困于河边。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二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88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