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的相声师傅是常葆臣和朱阔,也曾拜师严泽甫学习京剧。
朱阔泉,男,著名相声大师,数来宝相声演员。别称“大面包”,第五代相声艺人。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相声五杰”(高德明、张杰尧、朱阔泉、绪得贵、汤金澄)之一。
朱阔泉,奠定了现代相声艺术的根基。
扩展资料
侯宝林,中国最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语言大师。
侯宝林先生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
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 ,与人合著有《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
相声集有《侯宝林、郭启儒表演相声选》、《再生集》、《侯宝林相声选》等,其中收录了诸如《戏剧杂谈》、《夜行记》、《关公战秦琼》等脍炙人口的相声精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侯宝林
侯宝林正式拜过的师父有两个,一个是京剧师父颜泽甫,另一个是相声师父朱阔泉。
侯宝林早期经历在这之前侯宝林去崇文门外一家织带子的作坊做过学徒,但没学几天就被送回来了,因为侯大师看见师兄打不听话的师弟,结果吓得几天吃不下饭。老板觉得他胆子太小不适合干这个,就给送回侯家了。
然后侯宝林的养父就给他送到了颜泽甫家学戏,这个颜泽甫也不是京剧科班艺人,属于街头艺人,而且还是没什么蔓儿,只能给云里飞打下手的小角色。
尽管如此,跟着颜泽甫学戏也是很艰难的,还签了一份类似于卖身契的字据,上面最显眼的内容就是“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如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饭钱)。”这在旧社会是很正常的事情,小孩子去学手艺,大多都会有类似的约定,现代法律制度下这种约定自然是无效的,但在当时你只要签了字,那就等于免了日后的官司。《霸王别姬》里的小豆子就签了这样的字据,每天挨打受气不说,逃跑之后被抓回来,下场就是被打得跟烂酸泥一样。如果你受不了这份气,自己找地儿挂上了,那也没有师父的责任,因为拜师贴上都写明白了。
学徒时期侯宝林在颜泽甫家里学戏,比小豆子还惨得多。关师父开的还算是正经的培训班,学徒真的混整了还能成角儿,而颜泽甫那种街头艺人,唱出大天也就是个龙套,师父上限低,徒弟自然也就没什么前途了。
侯宝林在颜泽甫家里既是学徒,又是免费的劳工,每天烧水做饭扫地,有空闲就让师父师娘打着解闷。侯宝林也受不了逃跑过,但还是被家里押送了回去,毕竟那时候家里根本养不起一个大活人,宁愿被师父打死也不能回家吃空饷。
好在侯大师脑子是真不错,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学了不到一年就能挣钱了,跟着师父师兄去八大胡同卖唱。没错,就是找失足妇女们要赏钱。
这种场所的人要素质没素质,要文化没文化,但为了要出钱来,自然是受不尽的气,吃不完的苦。而侯大师的性格也是这么被磨出来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开始接触相声侯宝林跟颜泽甫的那段时间,连吃饭都成问题,每天卖艺赚的钱都归师父,偶尔有人看着小孩可怜,直接给他两个铜板,还得师父点头才能揣自己兜里。后来颜泽甫要去山西唱戏,把侯宝林扔在了北京,临走前还到处嘱咐同行“我这徒弟没学满师,你别用他。”结果把侯宝林继续唱戏的路也堵死了,可见颜师父是一个多么有传统精神的老艺人,跟现在某宗师打压徒弟的手段如出一辙。
颜老师离开以后,侯宝林在家里显得没事做,就去鼓楼那里听戏,当时的街头唱戏就是唱一句一打钱,这也是后来侯宝林创作《三棒鼓》的素材来源。
当时侯宝林在鼓楼一边给人打杂,一边听相声,结果凭着自己的记忆,竟然也学会了几段。他最爱听是朱阔泉和汤金诚的单口,有一天刚下了大雨,西单商场没有艺人表演,侯宝林主动要求说相声,当时租场子的也豁出去让小孩试一下,结果那天侯大师挣到了生平最大的一笔钱,等于三块多银元,给了场租还剩两元五。
从此侯宝林走上了相声之路,但当时说相声必须有师父,否则会被同行挤兑死,于是侯宝林就跟着常宝臣当学徒,但没有正式拜师。常宝臣病故以后,又有一个相声艺人收留过侯宝林,但这人并没有教侯宝林任何东西,只是让他敛钱而已,所以在侯大师的回忆录里,连名字都不愿意提他。
拜师朱阔泉21岁那年,侯宝林正式拜师朱阔泉,按照相声行业的规矩,正式拜师应该举行摆知仪式,最少要有一桌酒席,除了相声行业的大V之外,还得请说评书的、唱莲花落的、变戏法的、练把式的人物字号来见证,那样仪式才算有效。
但侯宝林实在穷得没辙,只能请朱阔泉吃炸酱面,另外请了绪得贵、汤金澄见证,结果这两位不给面子还没去。侯宝林等朱阔泉吃完面以后,给他磕了三个头,然后本应该是师父给徒弟的一套家伙事儿:手绢、扇子、醒木、唱太平歌词的小竹板,还有白沙子口袋。全部都是侯宝林自己准备的,然后仪式就算结束。
改进推广相声之后朱阔泉就带着侯宝林在西单商场说相声,后来侯大师又闯过关东,又去天津成为五档相声之一。
建国后侯宝林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并且请到了老舍先生帮助创作,老舍先生不但帮助相声改进小组净化了很多传统段子,还利用他的社会影响力宣传和推广新相声,让很多有才华的业余作者也参与了相声改进工作,比如《夜行记》、《打百分》、《王金龙与祝英台》、《飞油壶》等优秀段子,都是业余作者投稿创作的。
而侯大师也尊称老舍先生为“新相声的奠基人”,在这个层面上,老舍先生也算是侯宝林的一位老师,而且是对新相声有着巨大贡献的老师。
侯宝林(1917-1993),北京人,幼年家境贫寒,12岁时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一度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并成名。从1940年起,一直与郭启儒搭档,合演对口相声,二人捧逗默契,相得益彰,合作长达20多年,在同行中比较罕见。
侯宝林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在政治上地位提高,侯宝林加入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积极推动相声艺术去芜存菁的“相声改进运动”,使旧时代地摊茶社里迎合小市民情趣的相声表演,注入了更为健康的内容,焕发出空前的审美光彩。
侯宝林大师多方面对相声艺术存在贡献。
第一是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份,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上演,使之“化腐朽为神奇”,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是在创作和表演的同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与知识界和学者交朋友,并与人合着了《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着,使相声艺术朝着艺术自觉的方向发展。
第三是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称精品的经典性相声节目。其中代表性的有:《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醉酒》、《戏迷》等。
这位大师师承何人?
第一位:颜泽甫先生 :侯宝林当年因为家里贫穷,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来赚钱,而在这段时间,他开始接触传统曲艺,不过最开始他学习的是京剧而非相声,当时,侯宝林的京剧师父是颜泽甫先生,在学习京剧基本功对侯宝林的舞台表演、肢体动作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及第三位:常葆臣和朱阔泉 :学习京剧之后,侯宝林大师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拜访常葆臣和朱阔泉两位老先生学习相声文化,成为了宝字辈的学员。和常葆臣先生主要学习单口相声,和朱阔泉先生主要学习传统相声作品。
第四位:自己:为什么是自己呢?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正因为侯宝林先生吃的苦中苦,方能拥有以后的成就以及地位,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讲究的是什么?十年不出门,你必须在家把这东西连扎实咯,再出去自个儿闯天下,不然你出去干啥去?这不是给老子丢脸吗这不?
在上世纪30年底末,侯宝林开始与郭启儒合作,接着又给师父朱阔泉捧哏,慢慢成为了相声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