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约16公里的梧州(周)山南麓,梧州川北岸。石窟沿山势切割,东西绵延约1公里。有45个主要洞穴,252个大小龛,51,000多个石像,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洞穴群之一。
云冈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是具有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一般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它们也被称为“三大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云冈石窟造像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最高的石雕艺术,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发掘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各具特色。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开始发掘,历时60余年,直到孝明帝郑光五年(524年)。此后,东魏、北齐、隋、唐初,平城改为云中县恒安镇。
唐代,据晋武帝七年(1147年)所撰曹炎《大晋西京梧州山大石库寺重修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重修官员”;唐·向辉写的《古凉传》(古今风光三),记载当时有一位禅师,“每次修复恒安小文石窟旧像...咸亨四年(673)才到石室”。初唐以后,平城一片萧条,云冈石窟的修建因为各种因素没有大的工程。
辽金时期,辽兴宗、道宗时期,辽朝皇室对五洲山石窟寺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历时十年。石窟前建有乐瞳、灵岩、景崇、振国、护国、天宫、崇福、桐梓、华岩、斗律十大寺庙,修复佛像1000余尊。
辽保二年(1122年),游牧民攻陷大同,“庙被焚,灵岩楼全灭”(大金西京重修华岩寺碑)。晋第三年至第六年(1143-1146),住持法师重修了“灵岩大亭”(即现在第三窟外的阁楼)。"自然,山门的天气突然恢复了."(金色纪念碑)。
元代,五洲山石窟寺庙犹存。
明朝,大同云冈又废。云冈的名称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经过大同,清军进驻张天霖,攻占大同。云冈寺再次暴露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云冈寺。现存的5号和6号洞穴的木檐和庙宇都是在这个时候重建的。1696年,康熙皇帝在冬天视察云冈寺,题写了“庄严法”。云冈石窟在清朝乾隆年间也进行了修缮。
近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及其前面的木结构(5、6、7号洞窟)保存完好。1952年,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石窟得到妥善保护,并向公众开放。
云冈石窟经历了1500年的沧桑。由于石窟内地质环境条件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致使洞窟和造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历史上,云冈石窟得到了不同方式的保护和修复。特别是建国以来,云冈石窟多次得到大规模的维修和保护,使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