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明太祖朱迪的年号)持续了21年,是明朝国力强盛的时期。随着景德镇瓷业的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以胎釉精细、青色浓郁、造型多样、纹饰精美而闻名于世。与宣德青花一起被称为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永乐青花端庄秀丽,器物线条十分柔和流畅。注意补胎,装置形状很规整。由于注重精练,胚质纯正,杂质少,胚质细腻,胚色洁白,胎体厚度适中,灵巧端庄,瓷器一般比洪武朝的更轻更薄。
永乐时期,由于烧制温度的提高,釉面厚实细腻,光滑平整,完全没有橘皮釉纹。少量器皿上釉,以脱胎之名流传于世界各地。釉色多为白中带青,部分为净白,接近甜白釉,厚釉处闪着虾青色。边、底釉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内外釉面均匀。釉面收缩在民窑中很常见。
相比元代,永乐青花的釉色较弱。这些釉是由明代传统的烧制方法造成的。因为釉面掺了草木灰,用木头烧,就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组成和烧制工艺与明代不同,所以釉面不是这种青白色。
大盘子、瓶子、罐子等。细沙底,无釉,白色,有小铁点;它呈糯米粉的形状,摸起来细腻光滑。还有一种是釉底,釉底白釉均匀,釉薄部分呈黄色,厚部分呈浆白色或青白色,有的底釉有细片状。小器底部上釉,部分底釉呈波浪状;瓷底是平的,鞋跟是窄的。刀脚多为刃形,即刀痕明显。脚露胎处有红色火石,脚内壁有黄色斑点。盘子和碗的底部大多是凸凹不平的。
永乐青花主要采用“马谡丽青”钴料,烧制时有自然晕光现象。马谡李青因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颜色中的红、紫色调减少,在适宜的温度下能烧出鲜艳的蓝绿色,犹如宝石蓝,色泽淡雅端庄,色彩鲜艳,层次分明。但由于青花含铁量较高,青花烧过的部分往往会留下黑点。钴铁结合晶斑常见于一种质地,致密部分凝结成黑色锡光,深入胎骨,手摸感觉不均匀。还有进口料和国产料的组合,比如用浅色的国产料画云画水,用强进口料画游龙,使色彩对比鲜明,突出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青花色泽极其清雅美丽,无铁锈斑和黑点的瓷器。实际使用的青花料还很难确定,估计是淘析纯度高的国产钴料或者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青花瓷普遍无人知晓,仅有少数有模型。官窑的压杯上只能找到“永乐年制”四字印纹,写在器物中央,周围有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珍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花心、鸳鸯。民窑产品偶有“福、禄(禄)、寿”等字样。
明太《博物志·通志》记载:按手杯,正中绘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米粒细的为上品,其次是鸳鸯心和花心。现在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狮子球和花心两种四字篆,鸳鸯心和“永乐大年制”六字篆从未有实物传世。
自明代郑德开始,出现了仿永乐窑瓷器。后来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作。历代的摹仿模式有三种:青花书写模式、阴写模式、阳写模式。而且字体也不一样。这种模型的外围往往饰有花瓣状的花纹,线条硬而直,不流畅,有的还围有单个的圆圈。所以器物上、足上或口上写的四字楷书或六字段子,多是后人的摹仿。
永乐年间青花器的书写模型虽少,却开了明清官窑器书写朝代模型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