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人在三岁时候的品行,就可以看出长大是个什么样的人。七岁的品行,就能看出老了后的人员和成就。
常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有一定科学道理。
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个性虽属雏型,但它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却具有深远的影响。虽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些改变,但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就是说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指看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表现、性格品德,就可以大概预测这个人的将来。
看一个人三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之后的样子。看一个人七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老了之后的样子。这说明小的时候特别关键,要注意培养,过了这个年龄,基本就定下以后了。
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1、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你怎么看?我记得是讲,三岁看小,七岁看大。大意差不多。意思是说七岁之前,上小学之前,记忆力不会强,讲话做事,任人摆布,脑子不灵,没有大变,性格未定,基本上小时候就那个样子了。七岁以后,通过学习,劳动生活,逐步变化,一直到老,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基本像貌,性格为人,因这个时候有辩别力,性格脾气也暴露出来了,一直到老没有什么改变了。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其实,这不一定准确,特别是穷,人孩子参加红军,到成将军。一些年青人参军,在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学习锻炼,结果人变化很大,相貌思想,性格脾气,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没有科学根据,也不准确的。
三岁看大 ,在三岁之前是小朋友的性格养成时期,这个时期非常重要,准妈妈和小朋友在三岁之前的宝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个时期培养好了,后面会省心很多,这个时期没培养好,也许会有无尽的操心,毕竟熊孩子不是一天养成的。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时候就是培养性格的最佳时期;
七岁看老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自我意识了,应该及时引导、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志向,孩子在这个时候的表现,不仅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也能预测这个孩子未来的大致走向。有志向的孩子和没有志向的孩子未来的道路和成就是不一样的。
中国自古就有这么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简单说明了小孩子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从一个三岁娃娃的个性特点和心里倾向,就能看出他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雏形。
然后再从七岁年龄的孩子身上,就能看出他将来或到中年以后是否有所成就,以及他将来的个性特征。
当然,三岁和七岁只是一个大概数据,不过,已经被科学家有所印证,科学数据表明,这样的说法存在一定的道理。
相关研究表明,从出生到三岁,这个时期为婴儿期,是小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这个时期,父母的期望和行为会深深影响到孩子的心理,乃至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三岁也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有很强的吸收力和模仿力,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这一黄金时期,尽早开发孩子的潜能,进行合理恰当的教育。要多和孩子沟通,言传身教是最良好的培养和教育。
七岁的孩子易分心,做事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学习也是拖拖拉拉,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可以对外界充耳不闻,他的生活充满了感伤的基调(当然,现在多动症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所以家里人才会骂他、呵斥他,甚至引起家庭暴力。
这时候的父母一定不能这样,除了需要表达理解外,不必将7岁娃抱怨家人亏待他看得太重,更要善待这个年龄的儿童。
所以说在孩子生长过程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 社会 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更要掌握切实合理的教育方法,正确运用教育资源。
“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一个人这两个年龄段的表现就能看出他的将来怎样。
这种观点虽然有点偏颇和“老套”,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他的各种表现就能大致看出端倪:因为这时的孩子他的哭、笑、闹等行为都是毫不掩饰的,也就是很自然而流露出来的,这就基本看出他长大以后的性格,比如活泼、好动、爱笑或者是相反。
孩子到了七岁左右,就有些“懂事”了,这个时候他的言行就会有所“自我约束”了,也就是已经能够理解大人们的部分意思以及好恶了!这个时期他会知道“听话”、知道获取大人的好感。所以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所有表现就能判断出他是不是“聪明”或者是“笨拙”了!这就是老俗话所说的“从小看苗”吧!
当然,孩子们这几个阶段的表现总还是属于“先天”性的,他们“后天”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得到完全发掘,所以随着他们年龄增长可塑性还是很强的,其根本变化也是未知的。因此,孩子在0——7岁这个阶段是他们成长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父母应当真正做好“第一任老师”,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且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他们,才能够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 健康 的成长!
这句老话是人们根据经验流传下来的,肯定有它的道理。细细想来,大致可以作如下理解。
三岁看大,意思是三岁的孩子形成了什么行为习惯,大了以后仍是什么习惯。所以孩子小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大人管孩子,总以为孩子小时候不听话,大了就好了,或者说孩子还小,大点再严加管教。其实这种管教方式弄反了。因为孩子越小,适应能力越强,模仿能力也越强。在三岁左右已基本形成了行为习惯,认知习惯等。所以这个阶段孩子的习惯基本可以看到孩子长大以后的情况。所以三岁看大,很有道理。
七岁看老,虽然有点偏颇,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孩子这个时候的人生格局,理想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方向。所以我们要在孩子三岁以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素养;七岁左右逐渐培养孩子的志向。很多伟人都是因为在小时候就有了梦想,大了以后才去实现的。所以,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听见过妈妈和旁边的阿姨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现在,我也看着自己的女儿,和家人探讨着这句话。既然是祖辈传下来的老话儿,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就像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好学,7岁就可以口述《尚书》,被誉为神童。也是因为天资聪颖,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变,才有了“司马光砸缸”这一传世的故事,从小就显现出和其他孩子的不同,到后来编撰了《资治通鉴》,流芳百世。
那是不是从小就一定能看得出将来孩子的成长景象呢?也不能因为小时候调皮,就因为这句话不再持加引导了吧!
万物不是绝对,我更愿意相信这句话是为了帮助大人调整孩子未来方向的。我们能从孩子小时候的看到些什么呢?
看见了吗?经过一总结,你的孩子是哪种类型呢?总结下来的这些类型,会不会对孩子格外培养这些方向呢?让孩子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孩子中增强自信。
这句话,更像是要提醒大人多多爱孩子,多多感受孩子的需要,多多了解孩子,因为你一个不注意就应了那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谁让你当时没有留意呢?我们有机会陪着她、帮助她成为哪个美好的自己。
最后说说我的女儿,三岁已过,七岁未到,她现在对画画特别敏感,我是美术工作者,每天画画,她看完我的画,直接就可以自己乱涂画出来,虽然还很稚嫩,但我不忍纠正她的纯真,就让她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继续飞翔吧,因为爸爸一定会守护你的。
如果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提醒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孩子的梦,我想为她护航。有点感触,希望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人性中一般含有天性、秉性和习性三种成分。天性是指阴阳和五行,随着人的降生而降临,所谓的生辰八字就包含这些元素。
秉性是指来自父母能量的遗传,从生物学上讲,就是DNA和基因的决定因素。
而习性,是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以及个人修身修行的结果。
老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指秉性和习性的城乡结合部。这个结合部链接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走向,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儿童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孟母的成功就是把握住了这段黄金机遇期。
秉性好的孩子,基本素质好,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七岁之前,管理和教育的成本较低,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待人处事的文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不断地固化,秉性弱一些的人,他的不良习气就不容易修正。有的家长因为生计而奔波,从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约束,有的沉迷于 游戏 ,流连于网吧,散漫于 社会 ,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三岁和七岁,并不是确指,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人的转变还是挺大的,有的由好变坏,有的由怀转好。
春秋时期楚庄王上任之初,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伍子胥的曾祖伍举问他,外面树上的鸟儿怎么不叫?楚庄王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后来自警自励,终于带领全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
刘青山、张子善是长征时期成长起来的高级干部。建国后私欲逐渐膨胀起来,最终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被枪毙的高级别干部。
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动态变化的。老子在《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芒,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外界的诱惑随处都是,关键看自己怎样胡把握。儒家文化讲究慎独,到如今还有其积极的 社会 意义。
“人在做,天在看”。只有天道与人道相匹配,才能无怨无悔,彩霞满天。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 科技 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三岁看大
1、是孩子身体生长发育 最快的时期,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的最重要时期。
2、是孩子初步感知世界最为原始的时期。
3、是孩子的大脑发育最快、最关键时期。
4、是孩子语言的形成时期。
5、是孩子从爬到站立行走到奔跑的突破时期。
6、是孩子逐步接触 社会 的原始时期。
7、是孩子接触各种信息的时期。
所以,给三岁之前的孩子什么样的关注度、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初级教育有多么的重要,这个时期的孩子几乎是一张白纸,最初的几笔怎么写、怎么画、写什么、画什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样依稀可以看到孩子长大后会是个什么样子。
二、七岁看老
1、开始形成自主意识;
2、开始养成习惯;
3、开始形成态度;
4、开始有自己的喜好;
5、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希望;
6、开始有了自己的熟人圈、朋友圈;
7、开始有了自己的心情。
所以,七岁之前,基本上是给孩子打下了一生的基础,每个孩子由此开始分化,开始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依稀可以看到老了会是个什么情况。
由此可见,七岁之前的成长,对于父母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对于孩子来讲至关重 要。。
我是龙玄黄,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我认为这句话颇有道理。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这也许就是这句老话的心理学依据。
“3岁看大,7岁看老”,意思是一个人在他3岁时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以后的状态,在他7岁时就可以看到他到老的格局。
具体来说,一个人在他3岁时的神态、相貌、性格可以折射出他成年以后的样子;一个人在他7岁时的格局、思想可以判断出他这一辈子的成就。真正应了那一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在3岁左右完成,性格形成在7岁左右完成。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在童年期很关键,他在童年期的经历对他的性格形成起关键作用,而性格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心理学家荣格说的“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就很能说明问题。
我国著名作家余华曾说 :“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世界给我们的最初图像就是在这时候出现。每个人其实都一样,童年会左右他的人生,虽然他长大以后可能会做这样或那样的工作,但无论他做什么,世界的图像是不可能更改的,充其量只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只不过有些人修改得多一点,有些人修改得少一点。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余华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的确,“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孩子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其次,要给孩子自由,不要总是去干预孩子,让他尽情去玩耍,父母只需要维护孩子的安全即可。 相对来说,农村的孩子要自由很多,活动空间大,可以深度接触大自然,父母管的少,所以有人说城市的孩子没有童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3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古语,它简要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从3岁的孩子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可能看出这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特征的雏形;另一方面从7岁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他中年以后的前景如何。
现代心理学认为,O——7岁的心理发展情况尤其重要,也称学龄前,父母若能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学习条件与习惯,就能够给孩子的未来打下较好的基础。而7岁之后,孩子的个性倾向逐渐形成,基本上难以重新塑造了。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到成年后也会有改变的可能,并非一成不变,只是比较难,需要精力与耐力。因此,早教的确尤为关键,不仅应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孩子心理性格良好形成过程,千万不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