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宫三宫六院,在清朝后宫妃嫔分为九个等级。
第一等级首先是皇后,是皇帝的正妻,也就是正宫娘娘,后宫的事,她说了算,相当于民间的大太太,这个只能是独一个。可以配制十个宫女。
第二等级皇贵妃,相当于民间的大姨太,这个也是独一个,可以配制八个宫女伺候着。
第三等级贵妃,相当于民间的二姨丈,这个皇帝可以娶两个,每个人也可安排八个宫女伺候。
第四等级妃,这算是皇帝的三姨太,可以娶四个,每个姨太太再安排宫女六人伺候。
第五等级嫔,皇帝的四姨太,皇帝可以聚六个,每人可分配宫女六人。
以上皇后居正宫,也是正宫娘娘的来历,其他嫔妃散布在东西十二宫,协助正娘娘打理后宫。我算了一下,照这个配制主仆佳丽合计108人,刚好一百单八将,就是一部完整的《水浒传》。所以宫斗剧每天不上演一出,就不错了,别指望她们协助打理后宫了。
第六等级贵人,皇帝的五姨太,这个就看皇帝的人心情和为人了,可以无限制的配备,每人再安排四名宫女照顾着。
第七等级常在,皇帝的六姨太,依然是上不封顶,区别在于配置的宫女为三人。
第八等级答应,皇帝的七姨太,还是没有定额,每人安排两名宫女。
第九等级宫女,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上面那些皇后贵妃的丫环,正常情况下,她们过了二十五岁,就原路退回,可以出嫁,但是一不小心被皇上临幸了,就升级为答应,然后进入升级模式,一步一步慢慢来,不能跳级。只能由答应、常在、贵人……一步步升上去。
还有一股异军叫作秀女。秀女一被选中,就可以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后宫三千佳丽,除了宫女,还是那种没有被皇上看上的宫女,其他的都不能离开宫廷,真的是一入侯门深似海。
清朝历史上除了皇贵妃、贵妃之外,还有什么珍妃、庄妃等等,皇帝一言九鼎,他的后宫还是他说了算。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皇贵妃为一品等级,贵妃为二品,妃为三品,嫔为四品,贵人为五品,常在为六品,答应为七品。
扩展资料: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后妃制度
清朝嫔妃等级:
皇后,一名。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人数不定。
皇后居中宫,嫔妃居东、西十二宫。
扩展资料:
入关后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清中、后期
嘉庆帝逝世后,道光帝对父亲嘉庆帝的遗孀、诸位庶母晋尊升位。此后,先朝妃嫔晋尊升位,成为清帝登基后的惯例。此惯例延续至清末。
晚清时,同治帝、光绪帝的后妃人数与前朝相比大为减少。同治帝仅一后四妃,光绪帝仅一后二妃。
参考资料:清朝后妃制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