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的‘内大臣’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清朝服饰2023-02-12  32

内大臣,官名,清代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亲军统领,负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清代制度,设“侍卫处”,《清史稿·职官志》说:“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另有散秩大臣若干人。协助领侍卫内大臣掌管统率侍卫亲军,护卫皇帝,地位颇为尊崇,以八旗中镶黄、正黄、正白(称上三旗)旗中选拔侍卫(侍卫分四等,另有蓝翎侍卫等),由内大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统率。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侍卫处设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内大臣,从一品,各六人。”这里就明确了领侍卫内大臣的品级和定员。侍卫处是由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子弟组成,说到底,领侍卫内大臣是侍卫制度在清朝发展的产物。顾名思义,侍卫就是近身保卫君主的士兵,侍卫制度古已有之。到了清代,随着侍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管理侍卫的机构和官职。

清朝领侍卫内大臣官衔是正一品,掌满清皇宫侍卫处,负责统率皇宫侍卫和亲军。在清朝负责保卫皇宫的部门叫做“侍卫处”,由一等侍卫60人,二等侍卫150人,三等侍卫270人和蓝翊侍卫90人(就是武科出身的武进士担任的侍卫),及其他数量不等的四等侍卫、汉侍卫、宗室侍卫和由上三旗旗兵组成的亲军营等组成。这些人的职责就是负责保护皇帝及妃嫔、皇子和公主等皇族的安全,并日夜守护着紫禁城的安危,同时具有引导官员觐见、稽查皇宫出入,皇帝出巡随扈保驾和负责各地热河行宫等外地宫殿的安全等。

领内侍卫大臣的职责,是管理的是皇帝的侍卫们,负责宫禁的安全。这些侍卫本身也有等级,其中一等侍卫就是正三品,要知道一个普通的将领,在沙场拼杀几十年,能捞到一个正三品的参将就非常不容易了在清朝负责保卫皇宫的部门叫做“侍卫处”,由一等侍卫60人,二等侍卫150人,三等侍卫270人和蓝翊侍卫90人(就是武科出身的武进士担任的侍卫),及其他数量不等的四等侍卫、汉侍卫、宗室侍卫。

领侍卫内大臣是皇宫内侍卫的首领,是皇帝最亲信的人,官居正一品,穿戴麒麟补服,在武职中算是最高的,皇帝的近身安全肯定不会交给一个人负责,所以,领侍卫内大臣一般有六个人,从正黄旗,镶黄旗内大臣,顾名思义就是这班贴身侍卫的指挥官团队、调度使。爱新觉罗家为了防止侍卫权力倾倒在某一旗,一般从上三旗中各选两位股肱之臣或者勋爵担任此职如康熙时鳌拜、索额图、明珠,乾隆时傅恒。

由于位置重要,所以领侍卫内大臣一般由皇族近亲或者宗室担任,清代历史上曾经担任过此职的著名人物有鳌拜、索额图、明珠、和珅和福康安等人。领侍卫内大臣一般为正一品,是武官中的最高级别,

内大臣、议政大臣、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清朝官职名称在影视剧或者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也很容易让我们迷惑,这些官职名称都是什么意思?他们的职责都是什么?对应什么官职品衔?

随着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的“八大贝勒议政、参政制度”到皇太极时期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再到顺治朝的“内阁制度”,康熙朝的“南书房”,雍正朝的“总理事务王大臣”、“军机处”等等最高权力中心制度的变迁,朝廷官员和皇帝近前守卫官员、议政参政官员的名称也在逐步改变。乾隆朝中期,清朝在京官员尤其是清朝最高决策中心的官员名称基本已经确定,我们以乾隆朝为例,对上述官员名称进行逐一说明。

内大臣

内大臣的“内”字即为“大内”的时候,特指皇宫、清朝紫禁城。内大臣就是皇宫内大臣的意思。内大臣又是相对于领侍卫内大臣而产生的官职,领侍卫内大臣即为皇宫内侍卫亲军的最高负责人,一般以贵戚功臣担任,内大臣则是仅次于领侍卫内大臣的侍卫领导,负责协助领侍卫内大臣管理侍卫处,总理皇宫戍卫,保护皇帝安全。如果领侍卫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那么内大臣就相当于中央警备局的局长。

内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配员人数一样,6人编制,分别从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中每旗选拔2人担任,其官衔为从一品,地位很是尊崇。康熙朝权臣索额图、明珠;乾隆朝宠臣富察·傅恒等人均担任过内大臣官职。

议政大臣

议政大臣是相对于“议政王大臣会议”而言,皇太极时期将其父努尔哈赤创设的“八大贝勒议政制度”和“议政大臣议政制度”废黜其一,从八旗中每旗选出3人担任议政大臣,共同组建“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共商国是,共议朝政。而被从八旗中选出来的24人即被称为议政大臣。议政大臣一般由满洲贵族王公担任,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帝的皇权。

“议政王大臣制度”形成于后金时期,完善于皇太极时期,成熟于顺治朝时期,但在顺治朝对于议政大臣的人选不再限于满洲贵族王公。康熙朝初期,鳌拜等人就是议政大臣身份,康熙皇帝智除鳌拜以后,趁机取消了“议政王大臣制度”,议政大臣的权力名存实亡,只是一个官职名称,并无实际意义。乾隆朝后期,乾隆皇帝下令彻底取消“议政王大臣制度”,议政大臣名称自此从清朝历史上彻底消失。

在清朝初期,议政大臣一般有满洲贵族王公担任,都是超品官衔或者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所以议政大臣的官衔并不确定。相比较而言,议政大臣的地位最高,官衔也最高。

御前大臣

御前大臣,顾名思义就是皇帝身边近前的大臣,其地位和尊崇程度可想而知。御前大臣不属任何机构管辖,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就主要职责基本和领侍卫内大臣相同,但其只负责乾清门、乾清宫守卫工作,也就是只负责皇帝一人的安全保卫工作。逢皇帝出巡、出游等离开皇宫的时候,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共同负责皇帝的外出安全保卫工作,并负责皇帝等人的后勤保障工作。

另外,因为御前大臣每天待在皇帝身边,工作便利,他们还负责“奏事处”事务,为皇帝上呈奏章和下达谕旨等工作。;引代皇帝接见臣子或者带领臣子觐见皇帝;接收京外官员或者王公大臣的贡品等然后呈送皇帝。说白了,御前大臣就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只不过这个秘书的级别高一些,地位尊贵一些。

和内大臣一样,御前大臣的官衔一般也为从一品,其人数无定员。

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相对于雍正皇帝创设的“军机处制度”而言,最初时候在军机处供职的官员并不称为军机大臣,而被称为军机处行走、办理军机事务大臣等,直到光绪年间才正式被称为军机大臣。因为军机处是皇帝另设的专为皇帝负责的执行机构,并不算是国家正式权力机构,最起码名义上还不能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制度”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制度”,所以军机大臣都是大臣兼任,并不能算是正式官职。

军机大臣人数并无定员,其品衔也没有专门规定。按照雍正皇帝自己创设军机处的目的来看,军机处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而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怡亲王胤祥,就是最为出名的军机大臣之一。

朝廷大臣尤其是皇帝近前大臣名称的变迁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清朝皇帝们对皇权掌握,对中央集权的逐步完成,发展到乾隆朝,皇权实现了封建社会最高程度的集中,乾隆皇帝将中央集权发展到了巅峰状态。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18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