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
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
扩展资料
高老夫子感想:
《高老夫子》写于1925年,具有辛辣的讽刺性。小说中的主人翁是一个自我标榜的伪道世学者。在《高老夫子》中,鲁迅的用意主要不在于批判高老夫子的思想守旧落后。
而在于揭示出这个人从里到外全都被一层虚假包围着。这种通过人物行动和周围场景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手法,是鲁迅小说艺术的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老夫子
鲁迅的高老夫子 人物简介:
一方面,高老夫子的形象可以看做是20世纪20年代出以甲寅派、学衡派为代表的“国学家”的无情嘲讽。
可另一方面,高老夫子并不是一个有足够心计,可以借文章炒作自己然后谋求暴利的投机分子,他不过时代浪潮翻腾下溅起的一粒小石子而已,稀里糊涂地写了篇文章,被女校看重于是借机去“看看女学生”,在无真才而受不了授课压力后便逃出学校,回到自己喝酒打牌的生活之中。
他从没有过什么大志向或非分之想,他连给学生上课都紧张到出现幻觉,他所能想到的极致不过是“看看女学生”,满足这种低级欲望。
他没有改变社会风气,打倒新学实现复古的决心,复古思潮来了,他便写“整理国故之义务”,新学流行起来,他便仿制个“高尔础”的名字,他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社会流行什么,他便学什么。
扩展资料:
《高老夫子》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6年,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为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的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因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名,而更名为“高尔础”。
其实他是一个只会打牌,听书,跟女人的无赖,他为了去贤良女校看女学生,便应聘去教书,而因为胸无点墨而当众出丑便辞去职务,大骂新式教育,小说设置了三个场景,将“高老夫子”虚伪,污秽的灵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给读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高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