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在三国正史中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

快门线2023-02-12  25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闻名于世界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这部广为人知的长篇小说中,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是大智大才的代表,鲁迅也曾经对其笔下的诸葛亮做出“多智而近妖”的评价,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智慧超群让无数人所折服。

他通过“三气周瑜”的杰作来展现诸葛孔明的机智卓越,此举更是导致年轻气盛的周公瑾气急攻心,吐血而亡,最后在临终之际留下千古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度成为后人茶后饭余,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在历史实记中,像“智激周瑜”、“借东风”、“舌战群儒”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神级角色诸葛亮而构造的。实际上,“既生瑜,何生亮?”后边还有一句,即这句话的完整版为“既生瑜,何生亮?君未归,孤何安!”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之前我们对周公瑾心胸狭隘、无容人之度量的评价都是对他的偏见,他真实的博大胸襟和智慧也是令人叹服的。

在历史实记--陈寿的《三国志.周瑜传记》中,陈寿专门为周公瑾列传记,他对周瑜的描述为:英气隽永有异于常人的才能,身材修长健壮而又有俊美有气质,是为王佐之才,年少便具有美好的才能,文韬武略超乎常人,有万人不及之英才。

(一)曲有误,周郎顾

史书记载,周瑜仪容秀丽、资质风流。在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当中,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形象更是为后世文人墨客所追捧。为何一名驰骋战场的武将会被文人所尊崇呢?我想,这定离不开周瑜自身在“文采”方面的魅力。

相传周公瑾年少时便才思敏捷,智勇双全有着经韬纬略之才。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通才。比如,他对于乐律的精通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即便是他在喝醉酒的时候。

对于弹奏之人音律中一些微小的差错,他都能察觉出来,然后立刻扭头去看那个弹奏之人,也就是“曲有误,周郎顾。”这便由此产生了“周郎顾曲”一典故。

从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经常被各个文豪墨客所引用,也正因为这样,在魏晋时代之后的各类戏曲、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类似于“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这般的诗句,引人发思。

从化用典故,到发挥想象,再到升华典故,长相英俊的周公瑾酒酣之后更加风流倜傥,玉树临风,引得正直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少女弹奏者,为了博得他一顾,故意把曲谱弹错。于是乎,后世范成大赞誉周公瑾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二)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在历史上,周公瑾博大胸襟、恢宏大度,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心胸狭隘,当时东吴不服他的将军与他相处之后都说他气量宏大,《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录程普是这样评价周公瑾的“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据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周瑜在朝辅佐孙权,当时是专门掌管东吴的军政大事,声望很高,加上他长相俊美且性格开朗,待人接物方面也是谦虚和气,朝中除了程普之外,其他人也很喜欢与其相处。

当时,程普也是一名名将,早年跟随孙坚谋事,算是孙吴集团的元老级别人物。也正是因为这重特殊的身份地位,他认为周瑜年少却为高权重,非常的不服,并仗着自己年纪长于周瑜就常常倚老卖老,对周瑜处处为难,时时刻薄,通过这种方式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满足所谓的虚荣感。

虽然程普百般刁难,周瑜却不跟他计较,也不跟他发生冲突,处处谦让。相传有一次,周瑜乘坐马车出门,不巧正好在路上跟程普乘坐的马车正面相迎,周瑜得知后便立刻命令车夫把车停靠到一边,让程普的马车先过去,程普看了就以为周瑜在讨好自己,周瑜忌惮他,因此非常得意。

后来,周瑜一再的谦让他,在此期间,周瑜还多次去拜访程普,以此来表示自己想与他友好相交的良好愿望。在不断的努力之后,程普终于有所触动,放下了自己的偏见,真心实意的敬服周瑜,并且,跟他融洽相处,这才有了程普对周瑜如美酒般的赞誉。

因此,我们应该推翻在《三国演义》中刻画的因为心胸狭隘气量极小而深入人心的小人形象,以及那句被世人所深深误会的千古一叹:“既生瑜,何生亮?”

其实,在他之后还有一句,全句应该是“既生瑜,何生亮?君未归,孤何安?”这句话中表现了周瑜在临终之际对诸葛亮才华横溢,智慧过人的惺惺相惜、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的惋惜、对东吴在自己身死之后的担忧以及自己没办法完成年少时跟挚友所立下宏图大志的遗憾。

(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曾在自己的诗词中这样赞誉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正史《三国志》也称赞他“实奇才也”、“王佐之资”。是以,孙策临终之际,告诉他弟弟孙权,东吴内部的事有不明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张昭,东吴对外的事情不明白,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问周瑜。”

起初,东吴也曾只剩弹丸之地,但是,他们不曾气馁,周瑜跟他的挚友孙策共同治理江东,周瑜携江东名士张昭、程普共同协助孙策,攻占江乘、湖孰、秣陵、扬州等地方,短短几十天就把队伍壮大增加了两万人马。

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敌众我寡,东吴大臣分裂两部:一边主战,一边主和。孙权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召回了周瑜询问意见,周瑜先是指出曹军天寒地冻,远离故土,实力大打折扣,并且点出曹军的必败之势;稳固君主决战之心,因此深受孙权赞誉。

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跟黄盖联合设苦肉计黄盖诈降,曹操中计,将自己所有的战船用铁锁链首尾相连,连成一排,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战船的浮沉,改善北方将士的晕船之症,周瑜顺势点火,火烧赤壁,曹军的战船全部被毁,曹操败北而还。

周瑜知人善用,当战则战,把握时机,审时度势,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周瑜还提出“二分天下北伐曹操”战略思想:北方曹操赤壁之战刚刚败北,内部十分的不稳定,曹军回到北方之后,不会再轻易南下,周瑜自己跟奋威将军一起进军取得蜀地,得到蜀地之后,再出击进攻张鲁,一旦胜利得手,随后留下奋威将军在汉中跟马超联盟,周瑜再回去镇守南郡,形成此坚固的防御战事,这样从襄阳出发可以直上北伐曹操。

周瑜的“二分天下北伐曹操”的战略思想跟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北伐曹操”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是由扬州、荆州、益州三条路线北伐曹操,诸葛亮的三条路线因为国本实力问题有一条分给了东吴,成三分天下之势;而周瑜的三条路线直接由东吴一肩挑起全部,成二分天下之势。

只是,周瑜尚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便病死在巴丘。孙权在周瑜去世的时候还说,公瑾有王佐之才,但是却寿命短暂,我以后还能依赖谁呢,后来孙权称帝,依然对公卿说,如果没有周公瑾,我必然是当不了皇帝的。

他高瞻远瞩,智略超群,提出二分天下北伐曹操的战略思想;他博采众议,果断决策,采诸葛亮的火攻之计,纳黄盖的诈降之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识人善用,择良主而从,劝用鲁肃,抵袁术之诱惑,只为有同样宏图大志的挚友而奔波;这些都能反映出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智慧。

结语:

周瑜自幼多才多智,相貌俊美,他跟诸葛亮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两个人不仅仅是对手,他们还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在诸葛亮看来,周瑜不单单有军事工作、大智,他还可以享受自己的天伦之乐。

比起诸葛亮矜矜业业,鞠躬尽瘁的工作,诸葛亮很是羡慕周瑜,而周瑜对于跟自己有同样大智慧的诸葛亮相见恨晚,周瑜不惜让出自己的位置,留住诸葛亮,但是,未能让诸葛亮为东吴所用,更是非常惋惜。

周瑜是懂琴棋书画的谦谦儒生,更是果敢雷厉的都督大将军,从周瑜为东吴收鲁肃,到临终之际,进言让鲁肃代替自己接收兵马,镇守稳定东吴边疆,并劝谏孙权解除外在危机可以看出周瑜对孙权就像对待挚友孙策一样衷心耿耿。

不管是“曲有误,周郎顾。”中展现的周瑜多才多艺,俊美相貌,还是“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的谦让隐忍、恢廓大度的品格,亦或者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智慧,都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他的重中之重。

周瑜,175年至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体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追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周瑜】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姿质风流,仪容秀丽”,首次与孙策在历阳相见,两人便结为异姓兄弟。策长瑜两月,瑜以兄事策,两人相互信任。周瑜竭尽全力帮助孙策创立孙吴天下。孙策在临终前,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死后,他更是尽心帮助孙权。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83万,沿江而下,威逼孙权降曹。正当孙权拿不定主意是抗曹还是降曹时,周瑜与鲁肃力主抗战,促使孙权下定抗曹的决心。周瑜积极备战,在关键时刻,他与蜀国联合;在他精心策划下,以一系列假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中计。赤壁之战的熊熊火焰,烧退了曹操几十万军队。这场战争迫使曹操不敢小觑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尽管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吴汉联军共同配合取得的,周瑜在其中功不可没,但周瑜争强好胜,在赤壁之战中,他意识到诸葛亮棋高一筹,便千方百计欲加害诸葛亮,赤壁之战后,继续与诸葛亮斗智,但被诸葛亮“三气”,终于金疮迸裂,死时年仅36岁。

作为《三国演义》中著名人物,周瑜有以下一些性格特征:

其一,工于计谋,智慧超群。三国中,诸葛亮被描绘为“智谋”的象征,曹操亦可谓足智多谋,但实际上,周瑜的智慧决不亚于诸葛亮和曹操。孙策一见周瑜便说过:“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孙策当时便相信,周瑜的智慧能够帮助他创立大业。赤壁之战,重头戏就是由周瑜唱,这使得其聪明才智展现得淋漓尽致,战前,周瑜与诸葛亮“火攻”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与曹操"斗智"过程中,三次用计均在曹操之上。当曹操费尽心计,先派蒋干渡江,又派蔡中、蔡和投降,再派蒋干渡江,这些都未能骗过周瑜。他将计就计,先后采用“苦肉计”、“离间计”、“连环计”,终于获得赤壁之战胜利。三国时,吴国之所以能与曹魏抗衡,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周瑜的智慧,他死后,吴国的政治军事形势随之发生变化,从此每下愈况。

其二为忠君。周瑜与孙策结为兄弟,但他始终视孙策为自己的君主来侍奉,初次见面,他就向孙策表达:“某愿施犬马之力”的愿望。孙策死后,孙权见周瑜,周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这些都表明了周瑜对孙氏家族的一片忠诚。

其三亦是较为突出的是心胸狭窄。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个典型的,有名的心胸狭窄的形象。这一性格是在与诸葛亮的较量中得到表现的:赤壁之战前,他见诸葛亮才智过人,有意留诸葛亮在江东,以便伺机除掉诸葛亮,他派诸葛亮去断曹军的粮道,意欲借曹军之手杀掉诸葛亮。诸葛亮仅用一句江南儿歌便激得他收回军令;继而又命诸于十月之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上演了一场“草船借箭”的好戏,一夜功夫缴获曹军十余万支箭,他自愧弗如,但杀诸葛亮之念益甚。赤壁之战后,他向南郡等地进军,攻打南阳州,诸葛亮设计夺取南郡重地,被诸葛亮一气、二气、三气。他怒气大作,导致金疮进裂,昏绝于地。醒来时,他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遂命亡。在与诸葛亮的数次较量中,周瑜实际上都败给诸

葛亮,但凡此种种,都是由于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所致,导致其心态失去平衡,致使周瑜之“智”略逊一筹。在罗贯中笔下,尽管周瑜有诸多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对东吴政权的赤胆忠心和他“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的豪迈气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心地偏狭、乖觉与他的优点一起,构成了他多层面的性格特征,使这一人物形象在中国小说中显得别具一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05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