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雪的原理

任性付2023-02-12  13

人工造雪是利用雪花降落的原理将水和空气混合在适宜的条件下制造出雪花而用于各种未能下雪又需要雪的地方。

人工造雪引是利用雪花降落的原理将水和空气混合在适宜的条件下制造出雪花而用于各种未能下雪又需要雪的地方。人们通过造雪机来实现人工造雪的。原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却要困难和昂贵得多。在北京及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结果是气候条件在几千米的范围内会有显著的变化。

造雪机的原理是:将水注入一个专用喷嘴或喷枪,在那里接触到高压空气,高压空气将水流分割成微小的粒子并喷入寒冷的外部空气中,在落到地面以前这些小水滴凝固成冰晶,也就是人们看到的雪花。人工造雪。气温必须达到零度或零度以下,才可以造雪。

人工造雪发明启示

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当温度下降时,水蒸气液化成微小的水滴,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水滴会凝固成微小的冰晶。大量的冰晶集结在一起达到足够重时他们就会落向地面。在它们坠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如果空气持续低温,当他们到达地面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雪花。

在北极,当气温降低到-50℃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吐出来的水汽直接凝华成细小的雪花。这些小雪花如果互相碰撞,还会发出声响,好象翻动书页的声音。探险家把这种奇妙的声响称之为“星的耳语”。由此人们得到一个非常有益的启示:只要满足水汽凝华结晶的条件,可以在各种场合下,人工制造出美丽的雪花来。

以上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人工造雪

人造雪在家制作的方法如下:

准备三个一次性纸杯,在第1个纸杯中倒入一小勺树脂粉末,然后在三个纸杯中分别加入20毫升的清水。将第3个纸杯中的清水倒入第2个纸杯中,再将第2个纸杯中的所有的水倒入第1个纸杯中,等待5秒左右。这时我们就发现水被树脂全部吸收了。而吸收水之后的树脂变得亮晶晶的,从远处看有点像堆积的雪花。

我们取三个量杯,在量杯中加入清水,并且在清水中加入我们喜欢的色素。在三个透明杯子中,各加入一勺树脂粉末。然后将带有颜色的量杯中的水分别倒入三个透明杯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树脂粉末逐渐的将水吸收,并且形成亮晶晶的吸满水的树脂,像彩色的雪花一样,我们可以用带有颜色的吸满水的树脂做成漂亮的彩虹色盆栽。

白色的树脂粉末具有比较高的吸水率,可以吸收相当于自身体积100倍以上的水分,通常会用在婴儿的纸尿裤,女性的卫生巾里。这个实验就是利用了树脂的吸水性,形成类似于雪花的效果。

我们知道的人工造雪是利用雪花的降落原理,通过造雪机将水和空气混合之后,在适应的条件下制造出雪花,以适用于各种没有下雪但需要雪的场合。需要注意的是,人工造雪需要气温在零度或者零度以下才能实现。

一、人造雪的技术原理:

在天然条件下,自然雪来自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当大气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水蒸气就会凝结成云,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小冰晶飘浮在空中,靠继续凝结和互相碰撞合并而增大成为雪花。

自然条件下从雪晶形成到落地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而人工造雪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制造晶核、促进雪晶成长的全过程。

二、人工增雪的条件:

1、人工造雪需要在冬季夜晚低温环境中进行,满足一定的天气条件是顺利造雪的前提。如果温度不能达到零下2℃及以下,是很难造出雪的。

2、除了温度之外,造雪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湿度要求。仿真雪使用场景中的环境湿度非常重要,理想空气湿度为60%-65%。雾霾天气空气湿度大,不适宜造雪,良好的空气质量也是人工造雪需满足的一项条件。

人造雪与天然雪的差别

1、在形状上

自然雪多呈六角形。与自然雪相比,无论哪种形式的造雪设备,造出来的雪的形状都无法与其形状相似,无法达到六角形的形状。

2、从密度上看

自然雪花密度约为328公斤/立方,而人造雪密度约为856公斤/立方。人造雪的密度更大。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同体积人造雪比自然雪融化得慢。

3、从摩擦系数上看

人造雪结晶普遍较小,容易压瓷,摩擦系数小,经过造雪机反复碾压,会感觉比较硬,随着气温的变化,更容易结冰。

而天然的雪较为复杂,和不同地区的湿度、温度都有关系。比如日本的雪:湿度大、粘性高、摩擦力大;新疆阿勒泰的雪:湿度小、摩擦力小、不易结块。

4、从晶体结构上看

自然雪一旦失去其晶体结构就会变成球形,也就不再能被塑造成形。但是人造雪易于在较长时间内保证雪的质量不变,且比自然雪更适于抵抗升华及来自光源和热量的影响。将人造雪覆盖在已经失去晶体结构的雪体的表面可以重新激发其晶体结构,从而使雪恢复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400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