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宾;外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宋书·王球传》:“ 球 公子简贵,素不交游,筵席虚静,门无异客。”
2.作客他乡的人。 唐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形状古怪的客人。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 邢 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各办一味也。’数日…… 邢 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
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异”是外地的意思,“异客”就是他想,外地的客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扩展资料:
一、全诗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白话文翻译: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三、赏析: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客 [ yì kè ]基本释义
1.外宾;外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宋书·王球传》:“球 公子简贵,素不交游,筵席虚静,门无异客。”
2.作客他乡的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形状古怪的客人。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邢 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各办一味也。’数日…… 邢 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
详细释义
1,外宾;外客。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宋书·王球传》:“ 球 公子简贵,素不交游,筵席虚静,门无异客。”
2,作客他乡的人。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形状古怪的客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 邢 尝谓其徒曰:‘三五日有一异客,君等可为予各办一味也。’数日…… 邢 下山延一客,长五尺,阔三尺,首居其半。”
参见 百度汉语
异客 其他相关义项建议查阅 百度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