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吉林省实验中学2023-02-12  31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一词出于古老的《易经》“三才之道”,即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易传》讲:“《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离开人才培养,如果这样,国家社会都不会进步。我们必须培养大力培育人才。

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其次我们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最后我们要做好用人才工作。

关于“人才”的概念有很多种。《辞海》中把“人才”定义为有才智或有高尚品德 的人。国内早期研究中比较常用的定义是1982年国家人事部对“人才”的统计口径即 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但更多专家 认为“人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衡量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学历、职称等硬性条件。 廖泉文教授(2003)在专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才”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认 为“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有较强能力(包括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专业技术 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的人的统称;王通讯(2001)认为,“人才〃是人群中比较精华、 先进的部分,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 较大贡献的人。也就是说,广义的人才定义,应该是外延内涵较宽的“大人才”概念, 即凡是能够对组织或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力资源都可以被称为“人才”,它既包括具有 真才实学的显性人才,也包括潜在人才,是人力资源中较为优秀的那一部分人;狭义 的人才概念是指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职称,掌握相当理论知识或专门技能 的人,比如硕士、博士、教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等。

人才概念内涵探析

一、现有的人才定义

什么是人才?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1.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2.王通讯、王康说:“人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3.叶忠海则说:“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4.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5.俞果在其《人才学基础》中指出,人才是“以主观的智能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并卓有成效者”。

6.王鹏在《用人之道》中说:“人才,有脑力劳动者,也有体力劳动者;在有学历、文凭的人员中有,在无学历、无文凭的人员中也有。只要知识丰富,本领高强,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者,皆可成为人才。”

7.刘圣恩在《人才学简明教程》中论述道:“人才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历史性是人才构成的前提,任何一个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人才,脱离社会、离开历史就无所谓人才。实践性是人才的基础,是重要的必要条件,人才是实践中的人才,离开实践的人才是不存在的。创造性是人才的核心,也是人才的最根本的特征,人才与非人才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8.首都经贸大学黄津孚教授从学术角度阐述人才的概念:“人才是指在对社会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意志方面有超常水平,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既包括知识超常的知识分子,又包括技能超常的能工巧匠、艺人和‘领袖’,还包括意志超常的‘英雄’。再简单一点,就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

9.人才是分层次的,有突出才能。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就是人才,许多没有大专学历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相当水平的管理于部、技术工人也是人才。(1986年9月22 日《人民日报》,《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上述定义虽不尽相同,但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才的属性,归纳起来主要强调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和社会性。即认为人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才,离开了社会和历史就无所谓人才。

2.内在素质的优越性。认为人才拥有优于一般人的素质,没有较高的素质,难以成才。

3.社会实践性。强调实践出人才,人才的劳动成果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4.普遍性和多样性。即认为不仅“行行出状元”,而且不同劳动性质的工作岗位上也有人才。

5.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强调人才的劳动不同于一般人模仿性和重复性的劳动人才的劳动成果是创造性的。

6.贡献的超常性。由于人才的劳动成果往往具有创造性,因而人才的贡献远大于一般人。

7.能力的差异性。即认为不同行业的人才各有所长,同一行业的人才也各有千秋。

8.作用的进步性。认为人才能以其创造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因而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人才的本质属性

逻辑学认为,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谓下定义,也就是把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揭示出来,以区别于同其相邻的概念,避免概念含糊,思想混乱。逻辑学上传统的常用定义方法是通过邻近的“属”加“种差”给概念下定义。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的概念二种差十邻近的属概念。通过下定义的方法明确概念,最重要的是确定种差。

“人才”,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属概念”是“人”,其邻近的“种概念”是“一般人”或“普通人”。前面,我们分析了学者们关于“人才”概念的八条属性。那么,哪些属性是“人才”的本质属性,哪些是非本质属性呢?由此,我们可以抓住“人才’概念的本质。

1.时代性和社会性。人才具有历史时代性和社会性,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人才具有不同的内涵。由于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的约束,人才作用的发挥和作用范围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过去的人才无法完成现在的事情,当代的人才,也无法全部做到过去人才做到的事情。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一般人有没有社会历史时代性呢?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才,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这一属性。其次人才和一般人共同组成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具有社会历史性,一般人当然也具有社会历史性。人才具有社会历史性,一般人也当然具备。再者,我们现在的一般人同于以前吗?古代的老百姓能有现在的创举吗?所以,时代性和社会性并非人才的本质属性。

2.内在素质的优越性。一般来讲,人才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优越素质。这里的素质是广义的,超出我们一般所指的德。智、体、美、劳等范畴。它包含许多方面,如高学历、品德高尚、废寝忘食、智力超群、勇猛无比、能言善辩、谋略过人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因此,内在素质的优越性是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

3.社会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能思维、会劳动,因而区别于其他动物。既然如此,那么,作为“人”的“种概念”的“人才”和“一般人”同样也具备该属性。人才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感性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一般群众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劳动中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所以,社会实践性也不是人才的本质属性。

4.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确,人才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行行出状元,人人有专长。然而,上帝同样赋予了一般人这一属性。有人才的地方就有一般人,没有专长就沦落为一般人。

5.劳动成果的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也是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总之,是各行各业超越前人、同时代人或某一地域的大多数人的突破、创新。人类的劳动,按其性质可分为模仿性劳动、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三种类型。前两种劳动是以继承性劳动为重要特征,其结果只是将前人创造出来的劳动形式和经验进行重复,因而在劳动成果上无法有大的收获。一般人的劳动就属于前两种。人才则不然,由于人才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决定了他们能够和乐于以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作为基础,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他们的劳动以创造性劳动为主。因此,劳动成果的创造性是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

6.贡献的超常性。人才具备了创造性就决定了他能够取得比前人更大的成就,超过一般人所取得的成就,因而人才的贡献要远大于一般人。也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统治者十分看重人才,千方百计地拉拢和利用人才,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显然,这也是人才的本质属性之一。

7.能力的差异性。当然,人才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同行业的人才各有专长,同一行业的人才水平也参差不齐。特别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加的今天,有隔行如隔山之说。但是,谁又能否认一般人的巨大差异呢?工人不能耕地,农民不会做工。北方的农民不会种稻,南方的农民种不了谷子。大部分中国人不会说外国话,很多外国人也不能讲汉语。这是很显然的。所以,这不是人才的本质属性。

8.作用的进步性。人才的能量是巨大的,能够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否可以认为一般人就不能起到促进作用了呢?不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理所当然,不能抹杀一般民众的推动作用,尽管起推动作用的主要力量是人才。因此,作用的进步性也不是人才的本质属性。

经过分析论证,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上述诸多属性中,只有内在素质的优越性、劳动成果的创造性和贡献的超常性是“人才”异于“一般人”的“种差”,即本质属性,其他则是非本质属性。根据逻辑学的定义原则,我们排除掉非本质的属性,才可以正确地界定反映本质属性的“人才”概念。

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已经穷尽人才的本质属性了呢?如果从数量的分布上考虑,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具有稀缺性。古人云:人才难求。不仅人才成长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较多的付出,甚至即使付出了很多也未必成才。这就决定了与一般人相比,人才天生是“少数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孕育而生,却只是满天星斗中明亮的几颗。所以,稀缺性当是人才的本质属性。

三、人才概念的内涵

现在,我们就可以套用下定义的公式,给出“人才”的科学概念。

人才,是少数具有优越的内在素质,以其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做出超常贡献的人。抓住这四个属性,我们可以较为科学地判断哪些是人才,哪些不是人才。

此概念有如下特点:

1.抓住了人才的本质。不以学历。身份、年龄、地位、行业等论人才。

2.在量的把握上,创造性劳动成果要多于非创造性劳动成果。一般人都会或多或少有创造性劳动,人才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善于创造。

3.强调人才的发展性。人才是发展变化的,一般人可以成才,人才也可以变成一般人。被竞争对手利用的“人才’为我所用也成为人才。

这个概念,至少可以解决目前的许多定义无法解决的许多问题。首先,有重大影响的反面人物,是不是人才?“反面人物”当然不是人才。他们虽然大多具备人才的一些本质属性,却不具备超常贡献这一本质属性。“贡献”一词,目前一般的解释为对国家或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是褒义词。因此,反面人物的作用绝不能用“贡献”一词来衡量。当然,由于人才是可以变化的不否认一般人可以成为人才,反面人物成为正面人物,进而成为人才,人才成为一般人,甚至成为反面人物。

其次,高校的大学生是不是人才?不能一概而论。高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良好的素质,也具备创造性的条件地有部分创造性劳动,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创造性劳动成果或主要不是创造性劳动,没有做出超常的贡献,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因此,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只能称为“潜在人才”。当然,不能排除少数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发挥出了较大的潜能,以其创造能力做出了超常贡献。他们当然是人才。

总之,科学地把握“人才”的概念,应科学地廓清人才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能不加分别地不能混在一起,否则,得出的概念是不科学、不严格的。这将有助于我们深人地认识人才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我们客观地发现人才,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当然,这个概念属于定性概念,无法穷尽优越的内在素质,也无法明确确定何谓超常贡献,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把握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794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