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人不属于官职,武举人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运动员。
清朝入关之初即举行武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与文科举并行。凡通过基层考试即获得武生资格,可以参加武乡试;通过乡试的即为武举人;之后在参加国家举办的会试和殿试中,最终选出三甲,授予官职。所以要成为状元以后才会给官职。
清初明确规定,一甲进士(包括状元、榜眼、探花)授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状元)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二、三甲进士授三等侍卫及蓝翎侍卫,获得这些官衔后,再到兵部选实职官。
武举人的考试方法
古代科场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即一个人得了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的三元者仅两人,一个是乾隆时代江苏常州的钱棨;另一个是嘉庆时代广西临桂的陈继昌。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
清朝武举人有:
1、王世清,直隶顺德府南和人(今邢台南和人),武功盖世,臂力过人,“一箭透三甲”,大清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御笔钦点武状元。
2、陈瑞麟 ,字定亨,浙江苍南仙居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武举。
3、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
4、张宪周(1862-1914),字道东,郓城县张鲁集乡状元张楼(因张宪周中状元,其村后人更名状元张楼)人,清末武状元。
5、马殿甲,(1777-1849),字捷三,号肃斋,邓州市zc东人,马殿甲十岁时丧父母。幼年有大志,但家贫不能读书。稍长,学弓箭,练习剑戟,未几入武学。嘉庆丁卯乡试获捷,辛未会试,以第九名武进士,钦点武状元。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
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但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武举人
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