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伏皇后这个案子是怎么回事呢?伏皇后是在建安十九年,也就是荀彧去世以后两年被曹操杀掉的。说是她给她的父亲伏完写的这封信东窗事发了,然后曹操派御史大夫郗虑和新任的尚书令华歆两个人到宫殿里去捉拿伏皇后,伏皇后把这个宫门关起来,然后自己躲到墙壁大概有夹墙,躲在夹墙里面,华歆带着人马一家伙冲进去把门砸了,把墙壁也砸了,一把把伏皇后从夹墙里面拖出来。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子从皇帝跟前走过,留着眼泪跟皇帝说,陛下就不能救救我吗?皇帝说我还不知道哪天死呢,然后皇帝对郗虑说,郗公,天下竟有这样的事情吗?然后郗虑坐在那儿,什么话都不说。这个事情是《曹瞒传》记载的,《曹瞒传》是一部对曹操不友好的传记,然后被《后汉书》当作史实记录下来,然后再被《三国演义》大加渲染,以证明曹操如何如何的奸贼,是个汉贼,这样欺负皇后。那么这件事情吕思勉先生说:“一望而知其是附会之谈”,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假的,根本就靠不住。而且吕思勉先生特别强调一点,不要以为写进了《后汉书》就是可靠的,《后汉书》里面靠不住的事情多了去,你以为《后汉书》是什么四大之列就怎么着了。
吕先生说,一个成大事的人是不会计较别人的议论的,要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他要做大事情他哪里有工夫去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唧唧喳喳?爱说说去,我行我素,不会因为是皇后说的他就怎么的。而且这个道理上是完全讲不通,是不是,皇后是什么,皇后是中宫之主,母仪天下,哪里是随便就可以说非就废,说杀就杀的?就算要废要杀那也是皇帝的权力,不是丞相的权力,丞相有什么权力废皇后杀皇后?何况皇后没有罪啊,皇后是转述皇帝的话,皇帝说了丞相的坏话,丞相来帮皇帝废皇后,这个于理也不通嘛。当然有人说,这就正好证明曹操是个贼,汉献帝窝囊得不得了。是,没错,曹操是大权独揽,皇帝也确实是十分窝囊,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情况,面子上还是要维护的,曹操这个时候哪怕是假仁假义,他也得装模作样,不可以这样公开和皇帝撕破脸皮。
所以吕先生认为这个事情一定背后有真相,就是实际上是背后有一个,用他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天大的阴谋。这个阴谋皇帝、皇后可能都卷入了,就是冲着曹操来的,要怎么怎么样对付曹操,那么败露了以后曹操的办法就是拿皇后出气,把皇后整掉。这个阴谋因为太大了,它不能公开,这个真相绝对不能公开,必须捂着,所以随便胡乱找了个岔子,说皇后写了这么一封信。我怀疑这封信皇后就没写,是曹操编的,捏造出来的,陷害皇后的,遮掩真相的,但是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能说穿,所以皇帝也不能救皇后,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不明不白地把这个伏皇后杀了。为什么要捏造这封信呢?因为伏完已经死了,皇后的父亲已经死了,死无对证,皇后又是一个弱女子,所以这样一个弱女子就变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大概真相应该是这个样子。
所以这种事情荀彧是不可能掺和进去的,荀彧怎么会掺和这种事情呢?因为荀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他的正派和正直在朝廷当中是有名的,众所皆知。所以这样的正派的人他不可能参与到这种阴谋诡计里面去,曹操也不会去找他,因为正派人搞阴谋诡计他不内行啊,而且搞这种阴谋诡计在曹操手底下有的是人,他干吗找荀彧呢。所以荀彧不可能是因为这件事情跟曹操翻脸,那么荀彧又为什么和曹操闹到了那种地步呢?
[画话音]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来看,在荀彧之死的三种说法中,第三种说法极不可靠,以荀彧的人品和作风来看,他是不可能做出一些不正当的事情的。那么荀彧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的前两种说法,哪一种是真实的呢?
[画话音]从易中天先生前面的分析来看,荀彧之死决不是因为不肯杀害负皇后而自杀,一定是另有隐情。荀彧是曹操阵营中最重要的谋士,曹操一直把荀彧视作自己的“张良”,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期望,为曹操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但是后来两人确实闹翻了,荀彧最终忧郁而死,那么荀彧是因为什么和曹操翻脸的呢?曾经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一地步呢?
我认为是政见分歧。人们都说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就像诸葛亮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一样,其实这个说法是可以讨论一下的。就是关于谋士的这个定义,历史上的那些谋士一般的说,他们的职业道德就是为他们的主人、君主服务,君主要做什么,他来出谋划策,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谋士。就像现在的律师一样,律师干什么的?为当事人服务,当事人要打官司,我帮你打赢,这是我做律师的职业道德,至于你这个官司是谁我是不管的,所以也有律师替黑社会辩护嘛,也有这样的律师,作为律师来说它作为一种职业来说也无可指责,要讲清楚,无可指责。谋士,他为他的君主出谋划策,不管这个君主做好事、做坏事他都出谋划策,就他职业而言也无可指责。但是在谋士和律师当中有一些人,极少数的一些人,他们是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底线的。在刘备那边就是诸葛亮,在曹操这边就是荀彧,他们两个人是高于一般谋士之上的,由理想的人。
我们看荀彧当时给曹操提出的三大纲领: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这三大纲领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都是必须坚守道德和正义,都强调这个。所以荀彧的三大纲领它不是策略,不是谋略,是理想,是纲领,说到底就是要维护汉室,维护大汉王朝。而且荀彧对曹操寄予厚望,他认为曹操有这个能力。曹操也有这个理想,因为董卓之乱的时候是曹操首倡义兵,关东联军的时候只有曹操和孙坚去打董卓,是一个爱国爱民的乱世英雄,荀彧的理想就是辅佐这样一位英雄把国家重新平定下来,让大汉王朝延续下去,这是荀彧的理想。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到了他决心要封魏公、建魏国的时候,政治上极为敏感的荀彧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和皇帝的关系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因为他一旦封了魏公,他就要建立一个独立公国,这个独立公国和大汉王朝的关系将是国与国的关系,它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了,它是国与国的关系了,曹操跟皇帝是公爵与皇帝的关系。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微妙的地方,就是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宗主国,这个魏公国是这个宗主国册封的邦国,但是和郡县与中央的关系大不一样了。这个搞来搞去搞得不好它就会发生变化,因为这个时候大汉王朝是个空架子,什么都没有,曹操举手之劳就能把大汉王朝灭了,所以荀彧是不能接受的。
在这样一种不能接受的情况下,他就面临着自己命运和道路的选择,怎么办?但是无可选择。他怎么呢?他现在发现曹操不是他能寄予厚望的人了,谁是?刘备是?就算刘备是,他能投奔刘备吗?他这个时候还能投奔刘备吗?不能。那么跟着曹操继续干,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走向自己愿望的对立面,他越帮助曹操就是越跟自己做对。他现在是不能帮曹操也不能不帮曹操,既不能背叛曹操又不能不背叛曹操,所以我称之为进退失据,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何况我们可以想象到荀彧这个时候的内心是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于像他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世界上没有比理想的破灭更让他痛苦的事情了,所以不管他是忧郁而死,还是服毒自杀,他死前一定是非常的痛苦。甚至我怀疑,就是他自己要自杀的。很可能曹操是送来了这个空的食盒,因为曹操是喜欢做这种事情的,那完全有可能送一个盒子给荀彧,打开一看空的;但空的不等于说你死,也可以理解为别说话,闭上你的嘴巴,只要你不说话,饭还是有吃的。你可以做多种解释,但是如果荀彧拿到这个食盒他马上是选择死,他就要用自己的死来告诉曹操:我绝不能赞成你这做下去!就是表明这样一个态度。
所以我觉得曹操终其一生最后没有称皇帝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荀彧的在天之灵在看着他呢,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所以我觉得荀彧如果是我们当代人的话,他临死之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他确确实实是千万里在追寻着曹操,他二十多岁就来到曹操身边,一直干到五十岁,二十多年跟着曹操出生入死,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是到了最后两个人翻脸的时候,那个心也是够狠的。但是荀彧没有办法,他没有别的选择,他也找不到自己的同志,因为在朝廷内部和朝廷外面,主张维护汉室的人都是反曹操的;拥戴曹操的人又差不多都是赞成曹操去封魏公、建魏国,甚至后来主张他当皇帝的;属于曹操阵营和曹操关系非常好,又反对曹操这样做的就他一个,所以他下面的那个歌应该也是很正常的:“我今生看来注定要独行,热情早已被你耗尽”,虽然在梦里,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而此刻荀彧却只能一遍一遍地问自己:“你到底好在哪里?好在哪里?”他只能一遍遍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我为什么要追随你?
荀彧当然没有问,荀彧问了曹操也不会回答,因为曹操和荀彧一样,也是进退两难,而且曹操比荀彧更难。为什么?因为荀彧是一个人,当他的理想破灭以后他可以选择比方说自杀,他甚至也可以选择归隐,他可以退出这个政治斗争。而曹操这个时候已经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就算他曹操本人想退,其他人也不会答应他退,所以曹操同样是没有退路的。更何况曹操此刻已经走火入魔,鬼迷心窍,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这个魔鬼是什么呢?就是不受限制、不受监督、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为了获得和保有这个最高权力,曹操只能硬着头皮在血染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所以荀彧选择了死,曹操选择了杀,他还要继续杀人,包括杀他的亲朋好友,一直杀到血流成河。
荀彧反对曹操称公 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三国演义》在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却说曹操在许都,威福日甚。长史董昭进曰:“自古以来,人臣未有如丞相之功者,虽
周公、吕望,莫可及也。栉风沐雨,三十余年,扫荡群凶,与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岂可
与诸臣宰同列乎?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你道那九锡?一,车马(大辂、戎辂
各一。大辂,金车也。戎辂,兵车也。玄牡二驷,黄马八匹。)二,衣服(衮冕之服,赤舄
副焉。衮冕,王者之服。赤舄,朱履也。)三,乐悬(乐悬,王者之乐也。)四,朱户(居
以朱户,红门也。)五,纳陛(纳陛以登。陛,阶也。)六,虎贲(虎贲三百人,守门之军
也。)七,鈇钺(鈇钺各一。鈇,即斧也。钺,斧属。)八,弓矢(彤弓一,彤矢百。彤,
赤色也。【左玄右旅去方】弓十,【左玄右旅去方】矢千。【左玄右旅去方】,黑色也。)
九,秬鬯圭瓒(秬鬯一卣,圭瓒副焉。秬,黑黍也。鬯,香酒,灌地以求神于阴。卣,中樽
也。圭瓒,宗庙祭器,以祀先王也。)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董昭曰:
“岂可以一人而阻众望?”遂上表请尊操为魏公,加九锡。荀彧叹曰:“吾不想今日见此
事!”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兴兵下江南,就命荀彧同
行。彧已知操有杀己之心,托病止于寿春。忽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
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后人有诗叹曰:“文若才华天下
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其子荀恽,发哀书报曹操。操
甚懊悔,命厚葬之,谥曰敬侯。
荀攸是反对曹操称王而死
二荀其实心中仍然有些惦记汉室正统 辅佐曹操只为平天下 却不想曹操窃王权
至于荀彧死了 荀攸为啥还要阻止 我只能说古人对于心中理想的那份执着 是很顽固的
尤其二荀为人比较刚直 他认为这是错的 那他就必须说出来 这是为人谋士的本分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 不喜勿喷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生于公元157年,卒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与郭嘉献计活捉吕布。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谨慎,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 建安十八年,荀攸以中军师的身份在董昭的策动下领导群臣上表劝进曹操尊魏公、加九锡。七月,魏国正式建立,十一月,初置尚书、侍中、六卿的官职,荀攸受封首任尚书令。在曹营众谋臣中,荀攸和荀彧、钟繇三颖川同乡不仅同时出道,又相互举荐,实为名副其实的曹魏开国三大宏股,其中荀彧为汉尚书令镇守许都达十七年,打理国家后勤事宜,全尽萧何之能,并多有战略性建议;钟繇任司隶校尉亦长达十余年,督关中古二都,确保曹操身后平安,后又为大理、相国;荀攸则在前线为军师(包括中军师)供职十八年,期间除了参与军事谋议,还负责军中典选举、刑狱及监军的任务 [4],其功和能虽不及荀彧,但绝对是要高于钟繇、程郭,有曹操评价二荀言:“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于是有了荀令君、荀军师一说,荀攸也为尚书令,曹操又言:“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6],二荀令君便成了时人的一段佳话。由中军师荀攸、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和右军师毛玠组成的军师团体很好的完成了丞相府中的行政任务,于是在魏国建立后此军师团体顺利过渡为魏尚书台,荀、凉、毛分任尚书台最重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吏部尚书三职 [5],组成魏初的政府机构总理内阁,镇抚新都。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荀攸在尚书令位置上不到一年便去世在征孙权的路上,时年五十八岁。以历史学者马植杰为代表的荀攸之死与荀彧一样都直接干系到曹操的观点似乎颇为流行,其实这完全是一种毫无依据的揣测。荀攸本传记载曹操曾让曹丕以尊师之礼敬荀攸,在其亡后曹操更是“言则流涕”,曹操是诗人,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细胞,因此对于他身边亲近之人如典韦、郭嘉、夏侯渊、荀攸、于禁等人的生死离别必有感情的流露,而他却又是政治家,对于不顺其心之人哪怕功臣也是残酷镇压甚至于不折手段,像荀彧和崔琰。又荀攸生病时曾受到世子曹丕独拜床下的问候,礼遇如此,魏史上并无第二人,可知荀攸之死断然不会是由于政治上有违“原则”而引发的非正常死亡,把荀彧连在一起的看法应是受了演义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意愿。 在官场之下,荀攸和钟繇的私人关系非常要好,而他们又与相面奇人朱建平友善,朱曾经给荀、钟二人相面说:“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钟繇却笑着对荀攸说:“惟当嫁卿阿骛耳。”不想此事却成真了,荀攸死后,其子荀缉年幼,钟繇于是负责管理荀攸家务,嫁出荀攸遗孀阿骛 [7]。 荀攸身前出过十二条奇策,唯有钟繇知道,当钟繇为他撰写文集尚未完成便去世,实乃可惜!荀攸生前在尚书台百忙之中也著史书《魏官仪》流传于世[8],正始五年冬十一月癸卯,魏帝曹芳下诏祭祀荀攸于太祖庙庭 [9],追加谥号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