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高采烈,汉语成语。
拼音:xìng gāo cǎi liè .
释义: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扩展资料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老残游记二编》 第七回:“老残以为他一定乐从,所以说得十分兴高采烈。”
《官场现形记 》第十三回:“幸亏一个文七爷,兴高采烈,一台吃完,忙吩咐摆他那一台。”
《孽海花》第六回:那年法越和约签定以後,国人中有些明白国势的,自然要咨嗟太息,愤恨外交的受愚,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
袁珂《女娲造人》:“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茅盾《子夜》:阿二忽然对于曾沧海的威吓全没怕惧,反而兴高采烈的说起来了。
参考资料兴高采烈(汉语成语)_百度百科
兴高采烈的意思是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发音:xìng gāo cǎi liè
释义: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辞犀利。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示例:阿二忽然对于曾沧海的威吓全没怕惧,反而兴高采烈的说起来了。(茅盾《子夜》四)
近义词: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反义词:无精打采、闷闷不乐。
详解:
注音:xìng gāo cǎi liè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风度翩翩,文才超群。他在《养生论》中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批判当时的纵欲生活和长寿的贪婪心态。南朝梁著名的文学批判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评论他“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出处:步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解释: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辞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高兴。
近义词: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反义词:无精打采、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