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欺行霸市,不讲职业道德,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假冒伪劣。
盲目性: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例:果农种植果树,种植时水果价格高,由于果树成熟周期长,造成信息不对称,成熟时价格下跌,果农亏损,砍树造成资源浪费,经济被动。)
滞后性:资源浪费,经济被动。
具体如下:
1.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 ”;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
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3.滞后性: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尖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
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
大家都知道,经济体制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表国家也就是我们中国。
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体制。
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市场经济的主体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并且自发形成一个经济运行体制。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竞争,竞争保证了市场经济的高效和活力,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但是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市场竞争也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最终出现产能过剩或者哄抬物价的情况。
低价值实用商品没人生产,刚需商品被人囤货垄断,最终引起社会矛盾。
基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列宁提出了计划经济概念。
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有这样一句话:
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而计划经济,指的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
简单地说,就是指令型经济。计划经济的主体是政府,由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向。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由政府计划所决定的。
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避免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等。也可以达到资源集中配置的效果,在特殊情况下举国力量发展。
但是计划经济同样也有局限性,没有了竞争也就没有高效和活力,积极性受挫导致生产低质低效。
而且计划经济过度依赖政府,说白了成败对错都取决于政府。
在实践中,计划经济的局限性更大,于是慢慢成为过去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被摒弃。
自那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
在这种模式下,强调的是政府职能,由政府保证社会福利调拨权力,消费者和生产者保证经济的高效和活力。
当出现产能过剩或者哄抬物价的情况,政府可以行使调拨权力。也可以通过调拨举国力量发展相关领域经济或者调控物价等等。
局限性是在特点领域缺少竞争,存在低质低效的情况,这也是近几年政府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
所以,不管是哪种经济运行体制,都有利弊优缺。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