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主要内容是指: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扩展资料:
作品思想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向人们揭示了战争的本质。他认为战争属于社会生活领域,它决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从属于政治的。不仅如此,政治还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在政治中就已经隐隐形成,就好像生物的属性在胚胎中就已形成一样。克劳塞维茨在战争的政治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即“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因此战争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人的因素提到了一个突出地位,他指出:“军事活动绝对不是仅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同时还涉及人应保持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把两者分开是不可能的。”所谓精神力量,即人的能力和内在的力量,包括勇气和坚忍精神,理智和活动力,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民族精神等等。他认为精神力量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贯穿在整个战争领域,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双方的物质损失相等时)起决定性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提醒战斗指挥员说:“使敌人精神力量遭受损失也是摧毁敌人物质力量从而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克劳塞维茨还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直接参战的作用。他认为,战争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已由过去的皇室战争(即由各国皇室雇佣军队打仗)转变为民众战争(即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战争)。战争发展的这种变化使其本身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性质,“战争要素从一切因循守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带来了使所有人惊叹的成就,因而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必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克劳塞维茨十分重视实践对军事理论的检验作用。在《战争论》中,他把战争理论看成是一种“经验科学”。他说:“理论上的真理总是更多地通过批判,而不是通过条文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批判就是把理论上的真理应用于实际事件,因此,它不仅使理论上的真理更加接近实际,而且通过经常反复的应用,会使人们更习惯于真理。”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中一再警告人们不要陷于任何教条。他强调,任何军事上的决定,任何决心都不应以一种“体系”,一种成见为标准,而必须永远按照现实情况来决定方向;行动者应该不断适应“时代和一般情况的性质”和“自己处境的特点”。
战争论的作者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扩展资料:
一、《战争论》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明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认为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是作战的关键;阐述了战争的性质有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对民众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为近代西方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誉为“战略学的《圣经》”。克劳塞维茨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二、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他一生参加了四次战役:莱茵战役、奥新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1792年克劳塞维茨参加普鲁士军队并参加了对法战争,因功升为少尉。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奥古斯特副官。1806年在普法战争中被俘,第二年被释放回国。1809年进总参谋部,因反对普鲁士与拿破仑结盟而辞职,前往俄国并参加俄国军队,以反对拿破仑的入侵。1813年回柏林,后担任莱茵军团参谋长,开始军事理论研究。1818年以将军衔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任职期间著述了《战争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