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自幼喜爱汉学,少年时期曾在二松学舍(今二松学舍大学)学习汉学。关于夏目漱石的汉学水平,弟子小宫丰隆曾在著书《夏目漱石》中提到:夏目漱石进入二松学舍后从二级第二课开始学起,目前留有三级第一课和二级第三课的两张资格证。
那么二级和三级大概是怎样的一种水平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二松学舍百年史》中所记载的当时的教材目录:
三级第三课日本外史、日本政记、十八史略、国史略、小学
第二课靖献遗言、蒙求、文章规范
第一课唐诗选、皇朝史略、古文真宝、复文
二级第三课孟子、史记、文章规范、三体诗、论语
第二课论语、唐宋八家文、前后汉书
第一课春秋左氏传、孝经、大学
一级第三课韩非子、国语、战国策、中庸、庄子
第二课诗经、孙子、文选、庄子、书经、近思录、荀子
第一课周易、老子、墨子、明律、令义解
太难了,以至于我选择狗带…
当然,只是几张资格证和课程表,实在难以让我们具体领略夏目漱石的汉学才能。作家的水平还是需要用作品来反映。下面是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一段文字:
母亲在额头内侧皱起八字纹,老实地等甲野答话。甲野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下“乌”字。
“很难说。”
“乌”字变成“鸟”字。
“你如果愿意娶媳妇就好了。”
“鸟”字变成“鴃”字。下面再添一个“舌”字。甲野写完后抬起脸说:“让藤尾决定吧。”
(出自《虞美人草》十五章)
所以“鴃”这个没见过的汉字是?
“鴃”字出典于《孟子•卷五•滕文公上》中“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一句。其中,“鴃舌”被用来比喻语言难懂。
可见夏目漱石对知识的掌握绝不仅仅停留在字面,同时也将所学活用到了作品当中。
关于西学上的成就,众所周知,夏目漱石曾就读于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英文科学习,此后亦留学英国,随后返回母校教授英国文学。
夏目漱石自己曾在书信中说过:
“我的汉文水平和英语水平相差不多。”
既然我们知道夏目漱石的汉文水平很NB了,那么同理可证…
自然,还是要举个例子:
不久,传来更换书籍的“咯嗒”一声。甲野取出已翻脏的那本日记开始写——
“他们欲对吾施恶,同时不允许吾视他们为凶徒,亦不许吾与他们的凶暴对抗。他们曰,不屈服,即妒吾。”
甲野写完这段细字后,又在后尾用片假名添上雷奥帕蒂的名字。
(出自《虞美人草》第十五章)
这里的雷奥帕蒂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作为英国文学研究者,夏目漱石对欧洲文学也十分熟悉,不得不说是学术大家。
这种丰厚的学识自然也成为了漱石小说的一个助力。俯拾可见的典故丰富了内容,华丽的辞藻修饰了文本,这种内外兼备的小说自然更容易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