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是什么

蕨麻2023-02-11  17

学士指的是学士学位,属于本科学历,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学位名称。一般大学要求学生修足培养方案所需学分,绩点达到学校要求并且外语成绩合格,无不良记录,即可授予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生可以获得的证书为毕业证以及学位证。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证要求一般为学生完成本科生培养方案即可,即大学所有必修及选修科目学分总数达到要求并且考核成绩均达到及格。

学士学位注意:

成人本科毕业生除了达到本专业规定的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平均成绩,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均达到优良,以及通过学位授予学校组织的课程考核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外国语水平考试,且成绩及格者方可向学位授予学校申请学士学位。

学士的解释

(1) [bachelor]∶学位的一种,通常是初级或最低级学位 文学士 (2) [scholar]∶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详细解释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 :“帅学士而歌 《彻》 。”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 《仪礼·丧服》 :“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 普通 读书人。 《庄子· 盗跖 》 :“使 天下 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 抱朴 子·崇教》 :“省 文章 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 明 何 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 :“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 家训 ·文章》 :“但成学士自足 为人 ,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 :“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 山房 笔丛·华阳博议下》 :“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 翰林 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 国家 ,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词语分解

学的解释 学 (学) é 效法,钻研 知识 ,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 讥讽 人只知 模仿 ,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士的解释 士 ì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士族。 士大夫 。 旧时指读书人:士子。士民。学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对人的美称:志士。烈士。女士。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士。士兵

学士一般是指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学位名称,大体可依学科类别分为理学学士、工学学士、文学学士、社会科学学士等。

详细解释如下: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读书人。

《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勅撰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5、学位的一种。

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6、官职名。

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开元13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26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唐并有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论经史,沿袭至清。唐东宫官有崇文馆学士,掌经籍图书。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有“内相”之称。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的记载,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人为“学士”,最著名的是苏东坡“苏学士”。另外,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的小官,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唐、宋时,“学士”前加“大”的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35185.html

最新回复(0)